智能線上“帶不出適合的好徒弟” 尷尬咋破解

工人日報-中工網本報記者 劉旭

閱讀提示

不少企業面臨智能生產線上的工匠培育難題。“人走經驗走,換人如換刀”,一些企業沒有技能人才成長機制,人走了直接把經驗帶走,再培養新人,要從頭來過。不僅浪費資源,還讓智能生產所需的人才供應不上。專家呼籲,形成完善、系統的工匠培育機制來複製出大批的工匠,有效支撐製造業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瀋陽一家汽車零配件製造企業被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如何處理緊急訂單。“原本生產線按計劃進行,一個加急進來很容易混亂。”企業生產一車間主任楊慶說。去年10月,企業上馬工業聯網平臺,每臺生產設備接入雲平臺,通過優化算法,將任務分解,分配給適合的生產設備,楊慶只需盯着屏幕上的運轉狀況和訂單進度。這樣的日子沒持續多久,就因調試工程師高緯的辭職被打破,因爲無人能用。

據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統計,近年來,遼寧建成了瀋陽自動化所機器人、紫光中德輸配電等15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企業近1萬戶,連接工業設備近10萬臺,越來越多的工廠進行了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相伴而生的,則是人力資源的更新。然而,智能生產線上的工匠從何處來?

一個工匠走了,運行半年的設備停了

“高緯是我們高薪挖過來的。他一走,10臺中有3臺設備數據錯誤,聯不上網,運行半年就停了,就是因爲沒人會調試維修。”楊慶說,企業裡既懂生產又懂設備聯網調試、聯網操作的工人寥寥無幾,平臺的售後技術員不能常駐企業,關鍵時刻還要企業有人會操作。

工作28年的楊慶親身感受了產業工人的“自然更替”。7年前,車間裡32名工人全是農民工。如今,高職生佔一成、中專生佔六成,初中生佔三成,以機械加工、數控加工專業畢業生爲主。企業本打算挖來高緯後在工人中培訓出一批骨幹,可在崗工人轉型升級的熱情和動力都不足。

52歲的陳建國連操作手機APP都不熟練,更別說聽懂大數據和雲計算。剛開始他聽課還算認真,覺得聽不懂後心灰意冷,就在教室後面刷短視頻,平臺上馬後,他被轉崗了。

文化知識的侷限將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陳建國攔在了門外,而35歲的李楊則是動力不足。李楊畢業於高職院校,在車間裡學歷最高,被楊慶寄予厚望,可他最近也打起了退堂鼓,吵着要轉崗。他以前的工作是紙質訂單排程、生產報工、庫存物料人工盤點。上馬工業互聯網後,他從操作1臺設備變成要和工友換班操作5臺設備,生產任務安排得滿滿的,有時午休空閒的時間都沒了,經常忙到晚上八九點。關鍵是,他每月增加的收入不到工資總額的3%。

“實在是忙不動了,10臺設備有問題全都找我,連個接班換手的人都找不到。”高緯說,這是自己離職的主要原因。

楊慶連續兩年向公司人力資源部申請,在有智能信息知識儲備的職校生中招人。可高職生不願來,即便來了,三五個月又走了,“別說在企業裡培養工匠,連工匠後備軍都招不來,有的職校生寧肯送外賣都不願進工廠,還說‘每月兩三千的工資在哪兒不是掙’”。

工匠培養跟不上,是哪裡出了問題?

“人走經驗走,換人如換刀”是大部分製造企業至今未解決的問題。楊慶表示,當下企業的工匠培養模式分三種:自主培養、企校合作、專業機構培訓。而作爲最主要的培養模式,企業的自主培養仍處於“經驗爲王”的狀態。

高緯通過傳幫帶方式指導過3個徒弟。當他認爲徒弟們可以出師時,三人陸續轉崗或辭職,這對他打擊很大。“企業沒有高技能人才成長機制,人走了直接把經驗帶走,再培養新人,要從頭來過。不僅浪費資源,還讓智能生產所需的人才供應不上”。

面對高技能人才不足,許多企業選擇企校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後備軍。瀋陽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院長侯伯民介紹,學院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合作開設訂單班。然而,像這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人才的企業少之又少。大部分企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致使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技能應用性和綜合素質與智能化崗位不匹配。

生產設備聯網停了近1個月,出於長遠打算,這家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請過專業的培訓機構來培養人才。“一課時2000元,試講的老師理論槓槓的,一問到實際問題就答不上來。”楊慶說,培訓內容不實用且價格高讓培訓“外包”進展不下去。

目前,企業請來了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維企業的售後工程師,工程師答應常駐三到六個月,幫企業渡過難關

工匠及其後備軍培育機制亟待建立

“形成完善、系統的工匠培育機制來複製出大批的工匠,讓人走規則在,人人都能走。”楊慶說。企業人員流動不可避免,但有好的培育機制,能讓一個工匠走了,另一個工匠馬上跟上,新來的工人也能很快成爲工匠。少數人優秀難以支撐企業智能化升級,一羣人優秀是可以實現的。他建議,企業與學校、專業培訓機構等合作成立工匠培訓共享平臺,將企業自身的經驗轉化成規則和制度,同時利用不同社會力量的不同優勢完善自身培育的不足。

“唯有提高工匠培育的質量,才能在人工智能時代解決企業需求和勞動力技能不匹配的問題。”侯伯民說,這其中學校要從職業意識、行爲規範、組織文化、管理方法、課程體系等多個方面下手,針對智能生產線上所需人才不斷進行教學調整。

面對帶不出徒弟的尷尬,高緯表示,必須從國家政策、社會觀念等多個層面予以引導,同時也應給予企業和學校更多激勵政策。“上馬新智能生產設備,工人用的少了,相應的人均工資要提上去,獲得感有了,認同感纔會增加。”

同時,他建議企業要以保障工人合法休息權益的方式留住智能生產線上的人才。生產效率更高、質量更可靠的智能裝備、智能生產線,取代的是工作條件惡劣、環境差、任務簡單、強度大的崗位,企業要提高的是生產效率而不是工人的利用率。轉型升級是爲了解放勞動力,而不是加重勞動力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