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宗教?商業?如何因應「魔性」萬聖節
每年萬聖節不少學校、家庭或團體舉辦遊行。 聯合報系資料照
無巧不巧,新北市五十五歲孫姓女子今天下午帶十歲姪子至板橋府中商圈,兩人人搭乘跨越縣民大道的游龍天橋電梯時,電梯不明原因突然從二樓墜落,所幸兩人送醫後均無大礙。當時府中商圈目前正在舉辦「府中搞什麼鬼」萬聖節活動,吸引許多民衆變裝參加。
兩則關於萬聖節的新聞,不禁讓人聯想起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忻底波拉牧師,日前在聯合報民意論壇合寫的一篇「遠離萬聖節」簡短投書,直言:十一月一日的萬聖節其實就是萬鬼節,屬魔鬼的節日;呼籲人們千萬要遠離萬鬼節,趨吉避凶平安過日子。
從西方世界看萬聖節,就必得與萬聖夜(即「諸聖節前夕」)合起來看。十月卅一日晚的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也因此,萬聖節雖然是源自基督教會紀念殉道者的衍生節日,但對於此節日卻有些爭議,認爲鬼怪與魔鬼有關,因此傳統信徒並不鼓勵參與。
不過隨着世俗化、娛樂化、商業化及歐美文化傳播的影響,如今不僅多數西方人毫不避諱,西風東漸,就連東亞日、韓、乃至臺灣,亦無不受與萬聖節相關的無拘搗蛋、搞怪扮醜吸晴等「魔性」影響,成爲耶誕節之外另一個源於西方的文化節慶盛事。
從比較文化的角度來看,既然萬聖夜也是衆鬼怪們最接近人間之時,這顯然與我們的中元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不過其差異也顯而易見,在老一輩經年累月的「敬鬼神」潛移默化之下,中元節顯然帶有更多的敬畏、安撫與祭祀意味,也就是說,多數人們尚未「魔性」到要廣扮諸鬼的境界。
所謂「魔性」一詞,一般是形容事情吸引力及傳染能力大,所以我們常說有些影片、文章、歌聲等具有「魔性」,就像是着了魔一般讓人入迷。如今愈來愈多人竟有「闔家歡慶」萬聖節的想望與行動,顯然並非源於萬聖節自帶的「魔性」,而是來自歐美強大文化影響力伴隨娛樂化、商業化抄作出的「魔性」。如今每逢萬聖節,「忙活」的豈止上街搗蛋要糖的小孩?衆多家長更得配合絞盡腦汁幫忙妝扮成古靈精怪,以致有家長抱怨想讓小孩扮警察,買到的卻是批自對岸的公安交警服之類的怪事。
然則文化衝擊是一回事,歸根結柢,如何因應、看待已然「魔性化」的萬聖節,仍應該有一不可逾越的紅線:安全。
南韓二○二二年在黎泰院慶祝萬聖節,發生嚴重踐踏意外,造成一五九人喪命、一九六人受傷,全球震驚,以致日本爲防萬聖節踩踏意外,去年罕見封鎖澀谷八公像周邊。諸多前例就在眼前,但像高雄卻依舊有民衆抱怨沒看到人員管制,未免也太不把妖魔鬼怪放在眼裡。
千百年來,先輩們告誡人們理當趨吉避凶,以及「人才是比鬼可怕的存在」!萬聖節雖容許讓孩童、年輕人搗蛋一下,但如何才能安全地搗蛋,仍得靠家長立規範及主辦單位作好萬全準備。畢竟,絕大多數災難都是人禍造成,關鬼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