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缺院士 缺英特爾

日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一批企業家赫然在列。

多年前,李彥宏被列入院士候選人引發爭議,並引發社會輿論對企業家評院士的廣泛討論。鐵流認爲,對於企業家評院士應當辯證的看。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爲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

院士制度的前身是學部委員,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宣佈成立學部,聘選學部委員。199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

在選聘學部委員時代,選上的絕大多數是幾十年如一日在某個領域長期專研的科學家,企業高管選聘院士則是近些年的事情。

從歷史上看,院士設立的初衷是選拔不同領域技術的專家,推動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同時,院士頭銜是對長期默默無聞爲國奉獻的科學家的褒獎,而非爲企業家所設立,企業界人士作爲候選候選人並無不可,但不一定非要是企業的老闆、行政高管,完全可以由企業中長期專研技術,做出國家重大科研突破的科學家作爲候選人。

雖然有不少企業家是技術出身,但這些人常年經營企業,已經脫離科研一線很多年,其技術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貢獻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考察的。何況企業家已經享有社會給與他們物質和名譽,院士的榮譽應留給廣大的科技工作者。

必須說明的是,很多企業家申報院士動機不純。

企業家評院士目的主要有三點:

一是院士的社會地位,院士給人的形象神秘且專業,與科學家大師緊密相連,受人尊敬,而且院士是副部級,衣食住行、考察訪問享受副部級待遇,企業家有院士頭銜,在和地方官員打交道的時候可以大幅度降低溝通成本,有利於其維繫政商關係。

二是院士帶來的人脈,院士的一項權力是評院士,每個學部增補,都需要現有院士投票通過,因此拉關係成了評院士的必要步驟。院士們通過當評委,結交各方大能,拓展人際關係,撬動社會資源。

三是院士可以影響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政府會定期邀請院士建言獻策,院士也會公開講課或發佈觀點影響政府決策,特別是涉及技術路線選擇上,可以說是決定了一個產業的生死。

做個假設,如果10多年前有多位院士聯名建議補貼氫能放棄鋰電,並被政府採納。那麼,比亞迪就不會有今天的江湖地位。如果企業家自己就是院士,那麼就可以憑藉院士的身份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指導”政府,使自家企業能在政府產業政策制定中利益最大化。

當然,鐵流並不反對企業家評選院士,從國外的經驗看,大學裡應用學科的大牛教授們沒開公司的是少數派,一些公司老總科研水平能達到科學家水平,在大學仍然保留職位,但專注於自己的企業,學校博士生答辯這些企業家都是必請的行業專家。

因此,企業家當院士並非不可,關鍵是本人要有過硬的學術成果,企業也必須是高科技公司,像“白酒院士”、“菸草院士”之流無法讓人民羣衆信服。

總體而言,對於企業家當選院士,鐵流認爲應當少選、慎選,院士應當向爲國防和國家安全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並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傾斜。很多科學家、工程師爲國奉獻一生,依然沒評上院士,比如祝榆生老先生。

祝榆生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參謀,解放戰爭中負傷失去右臂,1950年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1960年獲大校軍銜,曾任哈軍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華東工程學院副院長,第五機械工業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兵器工業部科技委員會秘書長,擔任99式主戰坦克總師,榮獲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防科工委裝備研製金獎、二級解放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所主持項目獲得省級和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5項,培養了王澤山院士、毛明院士。祝榆生老先生爲國家奉獻一生,直到2014年去世依然不是院士。

企業家完全可以豁達一點,沒必要和科研人員搶院士頭銜。

對於評選院士,龍芯董事長鬍偉武就曾經主動放棄院士申報,他說:“中國不缺院士,缺的是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

在中美科技戰,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頻頻被卡脖子的時代,企業家應當專注於打造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而不是如何當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