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強師入“海”來 強教上層樓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凡亮
“截至目前,包振民院士團隊已培育了8個扇貝新品種,累計推廣養殖1000餘萬畝,曾經的珍貴海鮮變成了大衆菜品……”
走進中國海洋大學的校史館,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我國物理海洋學的奠基人之一赫崇本、海洋藥物學家管華詩、中國“藍色種業”帶頭人包振民等一位位“大先生”勇立潮頭、謀海濟國的事蹟令人心生敬仰。海大教師們以他們爲榜樣,紮根海大這片沃土,立德樹人、勇攀高峰。
“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牢固樹立‘強教必先強師’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深化人事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引育一流人才隊伍,着力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爲建設教育強國、海洋強國貢獻海大力量。”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說。
引才育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如何吸引人才入“海”?中國海洋大學建立了由“築峰”“繁榮”“名師”“青年英才”等構成的系統、完備的人才工程體系,並構建了“學科導向、一院一策”的人才引育模式,形成了“黨委領導、學院主體、部門協同”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青年人才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中國海洋大學通過“青年英才工程”“海外英才培育計劃”等選拔培養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
2024年5月,2023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揭曉,中國海洋大學青年教師李孜曄作爲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在新近紀全球大洋有機碳埋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入選。“海大擁有全方位支持青年教師成長髮展的政策體系,讓我對未來的探索沒有後顧之憂,充滿信心。”李孜曄說。
堅持“引育留用”並舉,中國海洋大學構建了“學科—人才—平臺—項目”四位一體人才培養使用機制。“海大有特別好的人才引育體系,正是在該體系的支持培育下,我和團隊成員以及我所在學科的教師們不斷成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在慶祝中國海洋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如是說。
改革創新,激發教師隊伍發展活力
“大學最後悔的事是直到大三才選你的課。”一名畢業生在給中國海洋大學思政課教師王付欣的畢業留言中寫道。從教15年來,王付欣始終以一種激情澎湃的狀態站在講臺上,把不少人印象中“枯燥、單調、說教”的思政課講成了“金課”、搶手課。他主講的思政課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山東省首批學校思政課“金課”、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等多項榮譽。
2018年,中國海洋大學單獨設立教學業績突出型教授和副教授崗位,更加註重課程教學效果和育人實效,不再把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等作爲主要評價指標。2020年,學校實施思政課教師職稱評審單列指標、單設標準、單獨評審。2023年,王付欣憑藉出色的教學業績成功晉升教授。
評價是引導教師發展的指揮棒。如何讓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作出重要貢獻的教師,特別是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中國海洋大學深化職稱評審改革,設立綠色通道,對在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中作出重要貢獻、取得標誌性成果的教師,可不受論文和項目數量限制,不受年限限制破格晉升。
“未來,海大將進一步深化職稱評審改革,鼓勵‘坐得住’的基礎研究,‘等得起’的長期研究,把教師職業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事業吸引人才、待遇穩定人才、感情留住人才的良好發展態勢。”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