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一如既往成爲世界經濟壓艙石

餘 翔隨着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落幕,美國新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與強硬主張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普遍擔心。但世界各國對此也有所預期,並在市場和政策層面採取措施以消化緩解。筆者認爲,中國經濟已做好準備,相關實際影響處於可控範圍內。而中國也將以此爲契機,加速國內創新和產業升級。高舉關稅大棒是美國新政府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最直接表現,也是市場擔憂的主要來源。對此,中國已做好四方面準備。第一,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加強穩定性。美國接下來幾年採取的貿易政策,結合其盟伴體系可能促使美國加速推動供應鏈的“去中國化”,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依然明顯。無論是完善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市場規模,還是高效的物流和生產能力,都是中國短期內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中國一直在不斷優化國內營商環境,加速推進各項產業鏈升級迭代,打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中國市場。因此,美方把“中美供應鏈全面脫鉤”當作一張底牌,在短期內既面臨成本壓力,也缺乏實際可行性。第二,財政保障擴大內需市場潛力。中國近年來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逐步顯現。爲進一步挖掘內需潛力,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調要通過促進消費投資、提升供給質量等舉措來增強內需的經濟支撐作用。從結果看,2023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2%,消費市場呈現出穩步增長。前段時間,財政部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再度加力推動經濟增長和防範風險。一系列提振中國經濟的增量政策協同作用,進一步推動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向積極方向轉變,國際投資者中國資產持倉比重增加。2024年1月至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893家,同比增長11.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32.1億元人民幣,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801.8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6%,較去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而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61.7%、48.8%和19.5%。高技術製造業和特定領域外資的增長,顯示出中國引資結構的持續優化。此外,主要投資來源地對華投資仍保持增長,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也在增強。隨着債務結構得到優化,債務風險降低,地方政府也將釋放更多資金用於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投資和消費需求會得到進一步刺激,企業和居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也會隨之增強,增大中國資本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第三,科技創新驅動中國供需兩端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中國從政府到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持續加大,力求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自主。從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建成、嫦娥六號帶回月壤,到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的高效率技術突破、新一代人工血液技術與應用等,中國在航空航天、通信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這些科技成果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領域的實力,許多成果也經由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加速落地,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促進供給側不斷升級。第四,深化國際合作,以多元化市場佈局分散風險。作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貨物貿易大國,中國積極同其他國家拓展經貿合作,構建起了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經濟紐帶,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格局。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合作機制,中國經濟早已與世界經濟體系深度嵌合,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上發揮着繞不開的作用。例如,今年前8個月,東盟繼續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貿易總值達4.5萬億元。中國對東盟進出口同比增長10%,快於中國外貿整體增速4個百分點,同時民營企業出口佔比增加、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及中間品出口也高速增長。此外,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在能源、基礎設施、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也在持續推進。 今年前三季度,中拉貨物貿易額達到4274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全年有望突破5000億美元。多元化的國際合作,有效降低了中國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也讓中國與世界幾大主要經濟體共擔風險。綜上,美國新政府可能帶來的“衝擊”短期內確實可能引發一系列市場緊張情緒並導致波動,但中國經濟在內需、財政、科技創新及國際合作方面已建立多層次的應對機制。未來,中國能夠延續這些舉措,通過進一步擴大內需、發揮財政政策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深化國際合作應對好外部不確定性,並實現更加自主和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將一如既往,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與全球市場的定心丸。(作者是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