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刺激”背後是什麼?
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包括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定調。
此前,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的兩個多月間,資本市場、住房、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等領域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特別是11月上旬打出12萬億地方化債“組合拳”,提振經濟的積極信號已經十分明顯。許多政策力度空前,市場反應也可謂強烈。
很多人冠之以兩個字:“刺激”——在經濟承壓明顯的情況下,果斷出臺刺激性政策,無疑是及時雨。
不過,在更具挑戰的2025年行將到來之際,對於這一輪“刺激”,還需要一點新的理解。
經濟需要刺激,但當下正在開展的刺激,並不是簡單的刺激,不是“大水漫灌”。除了“加力”“給力”,中央在談及本輪刺激政策時,尤其強調一個詞:“整體效能”。
何以提升效能?這就不只是“下猛藥”。一方面,要“對症下藥”,一方面,要注重不同“藥”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藥效”。這裡,就有精準度和系統觀的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工作總要求,在人們熟悉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以及去年開始強調的“先立後破”之外,加上了12個字:“守正創新”和“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在闡述宏觀政策時,也特別強調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增強政策合力,將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也就是說,再大力度的刺激政策,都不是單一維度的強刺激,都不能不問現實基礎、不問綜合效應。
就未來論,刺激還有一個持續性的問題——猛藥本身不會是常態,經濟亦然,要實現信心和預期的長期修復、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持續提升,除了短期應急之舉,還要長期深層的辦法。
這個辦法,正是改革。
2024年夏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啓“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徵程。“刺激”之外,“改革”無疑是這個國家更爲影響深遠的年度詞。某種程度上,今天的許多刺激政策,背後也蘊含着重要的改革思維、改革方法。
比如,許多超常規政策措施,不是一味地做加法、做增量,而是適當地做減法,通過減去那些不合時宜的限制性措施來釋放空間,進而釋放活力。12萬億的化債資金也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罷,要的都不是“大水漫灌”,更不能被理解爲分錢分物,而是讓相關主體“輕裝上陣”,迴歸發展本源去考慮問題、通過理順生產關係來解決問題。這些加減之間,正是“改革”的要義。
有許多超常規的政策措施,所指向的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特別是針對企業的一系列支持信號,包括近來中央明確強調的對過高非稅收入的關注、對“遠洋捕撈”等行爲的打擊,都涉及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重大調整。
還有許多措施的政策效應,也需要由配套的改革來予以轉化落地,進而形成機制性的正循環。就拿上週剛剛推行的“過境免籤”新政來說,門開得更大了,世界各地的人和商機是不是應聲而至,能否在中國綻放火花,又能否帶動中國市場對更多人員、資源產生“粘性”?顯然,與營商環境相關的一系列深層次改革,都已箭在弦上。
真正有效的“刺激”,離不開改革的支撐。而在各方挑戰依然艱鉅的當下,人們最爲渴切的期盼是“刺激”見實效,改革促發展。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朱珉迕
微信編輯:皮小姐
校對:rong
◢ 猜你喜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