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無懼風雨挑戰

作爲亞洲金融危機後應運而生的國際性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立足亞洲,放眼世界,對全球經濟形勢前景和熱點動向保持密切關注。在美國肆意揮舞關稅“大棒”、全球經貿格局生變的背景下,在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無論是從嘉賓發言中,還是從記者提問中,都能強烈感受到:如何看待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能否在外部衝擊下保持既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

在政商學研界代表的交流討論中,一個思路呼之欲出:需要辯證、全面、客觀地看待中國經濟基本面,才能夠在時代之變中得到正確的答案。一個共識越發明晰:中國經濟前景光明,從來都是在風雨中洗禮,在歷經考驗中壯大。

雖然過去幾年,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但是,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變。去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30萬億元,順利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這一成績來之不易。這同樣是在外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衝突和貿易摩擦頻發,內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的條件下取得的,充分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和活力。

在經濟持續向好的同時,中國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沒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壯大,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勢頭愈加明顯;以“杭州六小龍”等初創企業爲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斷涌現;具身智能、低空經濟、量子科技、智能駕駛等未來產業聚勢賦能;電影、冰雪、文旅等消費市場熱點紛呈……新動能澎湃涌動,爲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專家指出:“與10年前相比,‘中國製造’的產業鏈體系、產品結構、生產方式都出現了深刻的、趨勢性的良好發展勢頭。”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開放大門始終越開越大,堅持更高水平開放、更深層次開放、更寬領域開放這個方向沒有變。即使個別國家選擇“小院高牆”“脫鉤斷鏈”,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同亞洲和全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堅持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努力做區域和全球和平發展事業的穩定性、確定性力量。海南自貿港即將封關運作,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年內有望簽署生效……這些都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將有力促進區域和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既關乎當下經濟發展,也關乎到2035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經濟總量較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無論是回望歷史,還是理性分析,中國的這一目標都是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實現的。

中國一再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經濟航船始終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始終是世界經濟重要的穩定器和動力源。在變亂交織的時代,中國和亞洲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將爲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注入寶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作者:郭 言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