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迅速崛起,離不開這3大國家的幫助?其中一個令人意外

當下,中國已然躍居世界第二強國之位,經濟、軍事及科技領域,皆是如此,展現出強大的綜合實力與無限的發展潛力。

僅僅75年的時間,我們就讓一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重新屹立於中國的東方。

這一路走來,我們自身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光強調我們的努力,也是不客觀的。

我們的崛起,和其他的三個國家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

到底是哪三個國家呢?我們來一一盤點。

第一個國家:蘇聯及俄羅斯。

蘇聯在1991年解體,而俄羅斯成爲其遺產的重要繼承國,所以兩者我們放在一起說。

新中國建立之後,與蘇聯的關係本來比較尷尬,雙方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問題上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但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由於蘇聯不敢直接參戰,中國不得不承擔起對抗美國的任務。

志願軍的不斷勝利,讓蘇聯人對我們刮目相看。

爲便於就近支援戰事,蘇聯把衆多重工業生產設施皆遷移至中國,此舉措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中國工業化的開始,就在這一時刻。

蘇聯對我們的幫助,還不僅限於此。

斯大林逝世後,新上任的赫魯曉夫爲獲取中國支持,向我們給予了極爲全面的援助。

衆多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悉心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他們的到來,爲我國人才培養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之後,我們能在火箭、原子彈等領域取得進展,也或多或少有蘇聯的功勞。

同時,蘇聯還給中國提供了貸款,解決了我國建國初期資本嚴重不足的窘境。

在1959年,中蘇兩國關係生變,諸多合作項目無奈被迫中止,這種局面給雙方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雙方的關係,也因此冷淡了三十多年。

但是,在戈爾巴喬夫時代,兩國關係開始緩和。

蘇聯解體後,繼承其主要“遺產”的俄羅斯,因爲經濟政策的失誤陷入貧困。

藉着這個機會,我國用比較優惠的價格,購買了很多前蘇聯的先進武器。

於我國而言,意義最爲重大的,當屬蘇 27 戰鬥機以及其生產線。它們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戰略價值和深遠影響。

蘇27戰鬥機

蘇27引進的意義有三點:成品的戰鬥機,讓我國得以訓練出了大量能飛三代機的飛行員。

而生產線的引進,也讓我們徹底吃透了蘇27的技術。

後來,我們能發展出自己的殲11、殲16,都與此有關。

殲11

而跟隨蘇27進入中國的先進航空發動機,也讓我們在這個領域打開了一扇大門。

之後的太行、峨眉系列發動機的研製成功,都和前蘇聯的先進航發脫不開關係。

可以說,今天中國空軍的大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很大。

另外,俄羅斯是個能源大國。

而中國在這方面,遠不如他們的得天獨厚。

所以在經濟發展中,俄羅斯出能源、中國出產品的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

俄羅斯總是說,中國買了很多他們的打折石油,佔了便宜。

但同時,也正是依靠着中國價廉物美的工業品,俄羅斯才能在西方大力度制裁的情況下,仍然保證了經濟的發展。

中俄雙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在經濟生活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二個促進我們發展的國家,是烏克蘭。

別看今天的烏克蘭,是個在戰爭中苦苦掙扎的貧困國家。

但是他對於我們的軍事發展,同樣是作用不小。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烏克蘭,中國的海陸空三軍,都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在蘇聯解體之時,烏克蘭也繼承了不少的遺產。

雖然他們也同樣貧窮,但是手中掌握的半成品軍備,和一些核心技術,仍然是當時的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

他們的艦船動力系統技術、運輸機設計能力、坦克發動機技術,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所以在當時,我國就花了很大力氣,和烏克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我們軍艦上使用的燃氣輪機、坦克上使用的柴油機,就都是在烏克蘭的技術上發展出來的。

烏克蘭對中國幫助最大的,莫過於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

當時,烏克蘭分配到的蘇聯遺產中,包括還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

“瓦良格”號

我國爲了避開西方的封鎖,得到這艘軍艦,不得不讓人以個人的身份去購買。

這個過程一度很不順利,中國方面曾經面臨出局。

未完工的“瓦良格”號

但是,在韓國因爲金融危機而無法完成交易後,烏克蘭方面立刻找到我方的購買人員私下商議,並且以最快的方式達成了協議。

而且,烏克蘭還買一送一,提供給我們了大量設計圖紙。

未完工的“瓦良格號”

後來在經過了一個十分艱難的回家歷程,“瓦良格號”終於來到了中國。

並且以“遼寧艦”的身份加入人民海軍,開啓了我國的航母時代。

光有航母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艦載機。

而烏克蘭,正好有滑躍式艦載機蘇33的原型機——T-10K-3。

這種飛機除了在蘇27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改進之外,還具有一對鴨翼。

我國在得到相關消息後,也將這架飛機收入囊中。

而這架飛機的出現,讓我們在短距起飛和鴨翼佈局的研究方面,有了極大的提高。

如今,我們不僅在艦載機上做到了完全自給自足,還將部分技術貢獻給空軍,並在殲20戰鬥機的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應該說,如今中國軍事的強大,和烏克蘭的關係密不可分。

第三個對我國發展產生巨大促進的國家,可能會讓很多人想不到。

因爲,這是一個和我關係極其複雜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有“世仇”的。

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日本是美國的馬前卒,在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後,日本趕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在雙方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中國明確表示,放棄日本的戰爭賠款。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求日本承認我國政府的合法性,並且永遠放棄在東亞稱霸的念頭。

以這個聲明爲基礎,雙方的經濟往來變得非常密切。

改革開放之後,日方企業和資本開始大量進入我國,成爲推動我們經濟騰飛的第一把柴火。

自從1979年開始,日本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

經過歷年的累積,總額達到了兩千九百億人民幣。

同時,日本銀行還給我國提供了大量貸款。

在21世紀之後,其貸款速度,從原先的5年一次變成了一年一次。

日本資金的援助項目,涵蓋了衛生、教育、農業等144個大小領域。

在私人企業方面,日方也曾經是中國最大的資金平臺。

如今威名赫赫的阿里巴巴,其背後的最大出資人,就是日本的軟銀集團。

除了資金上的支持,日本在工業技術方面,也和我國的合作很深。

中國的第一批合資車企,幾乎全部來自日本。

同時,在高鐵、港口、電力、通訊、環保等方面,雙方都有合作。

而我們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扮演徒弟的角色。

如今,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傲視全球,確實離不開日本曾經的技術轉移。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一點,日本給我們幫助的背後,也隱藏着自己的目的。

一大批日本人以經濟援助爲幌子,在中國開設學校、推動大型城市的“日本化”、以“中日友好”爲名號召忘記抗日戰爭、甚至爲當年的侵略者和漢奸樹碑立傳。

如今很多人都表示,日本就是想以經濟爲手段,達到他們當初無法用軍事手段達到的目的。

關於這點,我們需要提高警惕。

其實,中國人從來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踏實肯幹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崛起,是早晚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外部因素不少。

但是,我們必須要認清一個現實: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利益爲先的。

那些國家幫助我們,不過是利益交換使然。

因爲別人的一些幫助,就盲目地感恩戴德,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也是危險的。

只有我們不斷強大,才能在未來的世界利益分配中佔據主導地位。

參考資料:

1、人民網 《親歷者:烏克蘭售中國瓦良格號很高興 像中大獎》

2、參考消息 《新中國70年的世界印記|中蘇建交標誌着新中國向世界舞臺邁出第一步》

3、文匯報 《日本對中國援助之外的歷史和解之路 | 沙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