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出口全球第一:傳統車企加速,新勢力緊跟

文/路世明

編輯/大風

1956年7月13日,中國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開下了總裝配線,它的誕生標誌着中國結束了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歷時六十八年,站在2024年的起點,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的地位迎來了巨大變化,中國汽車工業即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爲522.1萬輛,同比增長57.4%。其中,2023年全年出口電動汽車177.3萬輛,增加67.1%,平均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汽車。

早在2022年,中國就超越德國成爲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僅次於日本。而根據日本汽車工業會最新預測,日本汽車2023年全年出口量預計在430萬輛左右,低於中國汽車出口數據。

這意味着,中國將正式躍升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長久以來,都是美日德車企向我國出口,而如今局面逆轉,民間合資“信仰”崩塌,究其根本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引領全球的不爭事實。

有趣的是,一直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在宣傳面上,往往以新勢力車企較爲突出。但無論數據側,還是各層面的實力來看,中國汽車出口的主力軍並非喜愛“吆喝”的新勢力們,反而是那些曾被吐槽“跟不上時代”的傳統車企。

毫無疑問,真正扛起中國汽車出口大旗的,還是傳統車企,或者說是老一輩車企。

作爲自主品牌出海的領頭羊,上汽乘用車的出口成績一直都很亮眼。2023年海外銷量達120.8萬輛,其中MG4 EV在歐洲銷量突破10萬輛大關,成爲了緊湊型純電動車銷量冠軍。

排名第二的是被譽爲車界“理工男”的奇瑞,2023年奇瑞集團銷量爲188.13萬輛,同比增長52.6%,其中汽車出口量爲93.71萬輛,同比增長101.1%。出口量佔總銷量比重已接近一半。

還有長城、長安和吉利,在出口數據上同樣表現亮眼。

2023年長城汽車海外累計銷售31.6萬輛,同比增長82.48%,創歷史新高;長安汽車在2023年海外銷達到了23.63萬輛;吉利全年累計出口銷量達到274101輛,同比增長超38%。

出口量的極速增長,讓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的版圖也不斷擴大。

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前十的國家分別是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英國、菲律賓、泰國、阿聯酋和西班牙。

其中,我國對俄羅斯的出口量同比增長5倍,2023年有6箇中國汽車品牌進入俄羅斯銷量前十名。

圖:2023年俄羅斯汽車市場各品牌銷量數據TOP10

大國汽車出海,並不僅僅侷限於整車出口。過去的一年裡,中國傳統車企們海外市場的佈局也進入了快車道。

海外收購、投資併購、海外建廠步伐,注重本地化生產、運營能力建設,車企們已經由單純的“出口貿易”向“海外經營”轉型,朝着全球化發展更進一步。

2023年10月,比亞迪的首個海外合資工廠已經選在了烏茲別克斯坦。並且,比亞迪還在法國、西班牙、德國等歐洲國家尋求建立整車工廠的可能性。此外,長城海外工廠已經遍及泰國,馬來西亞,巴西,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並其基本上都已經投產了。

奇瑞在阿根廷投資4億美元建廠;江淮投資14.52億元與墨西哥當地合作伙伴合資工廠;上汽集團透露正計劃在歐洲地區建立整車工廠......

傳統車企們密集出海、實力出海,不只是爲自己找尋第二增長曲線,隨着體系能力的逐漸建設,他們也在加速提升全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認知。

雖然大部分新勢力車企們沒有公佈2023年的海外整體銷量,但從部分地區的銷量來看,和傳統車企們相比,新勢力們在出口層面遜色不少。

2023年,中國品牌在德國的總銷量爲57730輛,整體市場份額佔比2%,新能源汽車佔比8.2%。其中,新勢力代表車企蔚來,銷量僅爲1263輛。

雖然銷量不夠亮眼,但也情有可原,畢竟新勢力車企們大多成立不久,沒有傳統車企們的底蘊。

如果站在這個層面,新勢力們有膽量進軍海外市場,反倒值得表揚。

早在2020年底,小鵬就把第一批車G3發往了挪威。次年,小鵬又將其大型電動轎車P7引入挪威市場。到2023年1月,小鵬宣佈將在挪威、瑞典、丹麥、荷蘭開啓交付中心。

圖:小鵬挪威體驗店

緊跟小鵬,蔚來也於2021年5月官宣出海歐洲,“第一站”同樣選在了挪威,並開始向當地市場提供產品與服務。到2022年8月,蔚來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了NIO Berlin蔚來歐洲發佈會,宣佈在德國、荷蘭、丹麥、瑞典四國市場提供服務,開始全面進軍歐洲市場。

此外,零跑汽車、哪吒汽車在海外亦動作不斷,連續大批量發運出海。

除了動作的不斷落地,善於營銷的新勢力車企們,在海外同樣賺到了不錯的聲量。

對於中國造車新勢力來說,大型國際車展一定是不可錯過的機會。據悉,2023年慕尼黑車展有將近50家中國企業參加,約佔總參展企業的7.4%,是德系品牌之外的第二大軍團。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車展上去了很多中國新勢力車企,無論是相比美日德等他國車企,還是國內的傳統車企,他們更像是車展主角,盡情低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電動化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產品。

其中,小鵬汽車攜國際版P7i、G9兩款車登上慕尼黑車展,預計將在2024年進入德國市場。

零跑汽車首款全球化產品零跑C10也正式首發亮相,並且提出了與歐洲合作伙伴在電子電氣架構、電池、電驅、下車體、整車製造等方面的技術輸出合作模式。

幾年下來,新勢力們也算在歐洲紮下了根。雖然出海“版圖”不夠大,銷量不夠高,但這種自身條件限制下的穩健打法,也算合乎情理。

希望新勢力們能夠緊跟老大哥們的腳步,把技術提上去,再配合本身善於營銷的本事,實現在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

我國出口第一當然值得慶祝,但也需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尤其是這種成績來得太快、太突然了。

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突破百萬達到105.6萬輛,但此後多年出口量一直在百萬輛以下波動,一直到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才突破200萬輛。

2022年,我國汽車企業出口又突破300萬輛,達到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超越德國躋身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短短三年時間,面對如此巨大的增長,車企們理應保持謹慎,多參考他人經驗,謹防曇花一現。

就中國汽車產業出海現狀而言,有兩點需要車企們儘快調整、落實。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學會:家裡鬥法漲技術,家外團結同向前。

日本汽車企業的團結一致,在全球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不論是集體進軍海外市場,還是在新技術研發上,日本車企總是能夠共同進退,並團結在一起。

2015年豐田與馬自達展開合作、2016年豐田100%收購大發、2018年豐田與馬自達形成交叉持股、2019年豐田與鈴木形成交叉持股......

如今,豐田已與多家日本車企相互持股,形成“豐田聯盟”陣營,共享相關知識、降低成本、加速研發進程,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圖:豐田聯盟陣營車企控股

通過抱團、共同進退,日本汽車工業經歷了一次次衝擊而不倒,反而愈來愈強,這值得中國車企們學習。

其次,中國車企們需要加速深入產業價值鏈。

除了技術,中國車企出海的一個重要的殺手鐗就是成本優勢,換句話說就是物美價廉。但是打價格戰並非長久之計,長此以往,不僅會損害中國車企自身的經營效益,還容易讓很多海外市場降低對中國品牌的好感和歡迎度。

中國摩托車出海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摩托車產業向東南亞發展,因爲低價優勢,中國摩托車不到4年時間,就佔有越南90%的市場。

但與別人惡性競爭,也與自己惡性競爭,惡意壓價、降低產品質量,到2004年,中國摩托車就從越南市場、東南亞市場全面退出,從90%的佔有率大降至1%。

前車之鑑,中國車企出海必須要吸取這個教訓。

價格戰是打開市場的鑰匙,用技術價值、服務價值以及可靠的品質贏得海外消費者的信任,不斷擴大品牌價值,纔是實現更長久的海外經營,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