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陝公大學堂”廣州開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避免轉型陷阱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現在各方面都在關注新質生產力,那在整體經濟環境中,‘舊質生產力’要何去何從?”6月29日,在廣州舉行的“陝公大學堂”講座尾聲,一位觀衆向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崇實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經濟系主任範志勇拋出了他的疑問。
當天,中國人民大學“陝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2024年第二期(以下簡稱“講座”)在全國32個省市地區同時開講,廣州場講座主題爲“新質生產力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這不是一個非常“輕鬆”或“有趣”的話題,但在週六上午這一個多小時的講座結束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廣州圖書館1號報告廳內仍幾乎座無虛席。圍繞新質生產力這一新概念,關於主體角色、土地財政乃至“舊質生產力”的多個疑問從觀衆席間不斷被拋出。
去抓新的“兔子”
講座反映了當下熱門經濟話題的一個切面。自“新質生產力”一詞在2023年被首次提出以來,對新質生產力的討論在各行各業密集發生。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爲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個人、企業、地方政府等不同主體又將在新一輪轉型中扮演什麼角色?可能受到哪些影響?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中央臨時‘拍腦袋’拍出來的,有其客觀必要性。”講座現場,範志勇從兩個維度展開解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
“一方面,隨着綠色化、數字化等新的發展要求被提出,沿襲原有的發展方式很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必須培育新質生產力,才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經濟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互補性逐漸減弱,競爭性不斷強化,在原有的分工體系下,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他表示。
而這也引至開篇現場觀衆提出的對“舊質生產力”角色定位的疑問:當熱錢、熱人、熱企大量涌入以高新技術產業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領域,以傳統產業爲主的“舊質生產力”應何去何從?
對此,範志勇表示應“先立後破”,“發展新質生產力絕對不是要人爲地打斷傳統生產力的發展。傳統行業也不見得說就一定要向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這些行業轉型,可以通過打破傳統發展模式去做轉型。高科技創新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夠實現的,但創新可能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實現的。”
圍繞新質生產力話題,在回答觀衆提問的間隙,範志勇還分享了他對“守株待兔”這一經典諺語的另一種解讀。
“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把中國理解爲故事裡的宋國人,也可以解讀成我們因爲曾經在地裡種下了一棵樹,所以在過去高速全球化時代到來的時候,抓住了一隻‘兔子’,並在此後20年間快速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世界變了,全球化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以後也沒有‘兔子’再來了,怎麼辦?”範志勇說,“去抓別的‘兔子’,去創造新的機會。”
避免陷入轉型陷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範志勇也在講座中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需要提高對實體經濟的重視,注重塑造有效率的微觀市場主體,鼓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資,同時爲產業發展創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以避免陷入經濟增長停滯、競爭優勢消退的轉型陷阱。
“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之後,半導體、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仍然蓬勃發展,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日本在遭遇金融危機之後,製造優勢也受到重創,拖累日本持續維持低增長水平。這提示我們,在經濟增速下行和發展模式調整的關鍵時期,更應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行業發展。”範志勇表示。
而高科技行業的競爭更主要依賴創新和投資。爲此,範志勇建議,政府在鼓勵產業投資方面,不僅要爲企業擴大投資創造有利的外在條件,還要轉變思路,從以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爲主,轉向以基礎科研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爲主,“政府投資不再單純着眼於擴大總需求,而是要兼顧提升面向未來的國際基礎科研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這也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會後,範志勇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產業發展主要依賴人力、成本等傳統優勢,而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這就需要進一步激活社會各界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包括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加基礎性的作用、調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改革創新的熱情等,“下一步應該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推動更加深入的改革”。
“作爲改革開放‘排頭兵’,又具備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廣東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也有着自身優勢。未來可以聚焦營商環境優化、科技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率先開展一些改革試點,爲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自己的探索性貢獻。”範志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