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血王”上海萊士控制權擬易主:新玩家入局加速血液製品行業整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萍 林昀肖 實習生雷椰 北京報道2023年12月29日,上海萊士公告顯示,海爾集團擬收購基立福持有公司20%股份,轉讓價款共計125億元,溢價17.6%。交易完成後,海爾集團將擁有上海萊士20%的股份及26.58%的表決權,基立福將繼續持有上海萊士6.58%的股份,並保留董事會席位。此外,基立福與上海萊士簽署了一份十年的白蛋白獨家代理協議。據悉,本次交易已獲得雙方董事會的支持,預計將於2024年上半年完成。

在消息公佈後,2024年1月2日,上海萊士股價開盤大漲但最終收跌,其股價開盤達8.60元,但收盤時跌至7.64元,跌幅爲4.50%,當日振幅達12.63%。長期以來,上海萊士持續通過併購持續擴張市場規模,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也在近年來不斷提高,2023年盈利有望超過20億元。但同時,海爾集團的此次收購併非沒有風險,在持續併購下,上海萊士也面臨商譽高懸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血製品行業併購整合趨勢持續,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此次上海萊士的股權變更也正發生在這個大趨勢下。當前,我國血製品行業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27年中國血製品行業市場空間有望提升至780億元。

1月2日,廣發證券投行醫療健康羣組副總經理郭斌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血液製品行業受制於漿站批件,行業較爲穩定,競爭主要體現在提高自身提取技術、增加品種,但想象空間其實有限。“海爾集團此次併購不一定是因爲行業熱度,更多可能因爲萊士一直無實控人,易於收購,且第一大股東爲外資企業。從資本市場角度理解,如果海爾進軍醫療行業,上海萊士確實是比較好的標。”

國內血液製品龍頭控制權易主

2023年12月30日,上海萊士發佈公司控制權擬發生變更的公告,其中顯示,基立福與海爾集團於2023年12月29日簽署《戰略合作及股份購買協議》,海爾集團或其指定關聯方擬協議收購基立福持有的公司1,329,096,152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0.00%。基立福還將其持有的剩餘公司4.37億股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託予海爾集團或其指定關聯方行使,佔公司總股本的6.58%。

本次權益變動前,海爾集團未直接或間接持有上海萊士的股份或其表決權,根據上海萊士定期報告披露,上市公司爲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狀態。本次交易實施後,海爾集團合計控制上海萊士17.66億股股份所對應的表決權,佔其總股本的26.58%。上海萊士董事會按照《戰略合作及股份購買協議》完成董事會改組後,海爾集團或其指定關聯方將成爲公司控股股東,海爾集團將成爲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據悉,本次交易已獲得雙方董事會的支持,預計將於2024年上半年完成,並受慣例成交條件的約束,仍需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並滿足相關交割條件。

本次交易的賣方基立福是全球血液製品行業龍頭之一,主要佈局血漿衍生藥物和輸血醫學領域,擁有全球規模龐大的血漿捐獻網絡,在11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發、生產和提供創新醫療保健服務和解決方案。

此前,在2020年3月,上海萊士宣佈完成對基立福下屬子公司GDS45%股權收購,併購金額爲132.46億元。重組完成後,基立福成爲上海萊士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爲26.2%。在海爾集團成爲上海萊士的新第一股東的同時,基立福和上海萊士之間仍繼續保持戰略合作。上海萊士公告中也介紹,基立福與上海萊士簽署一份白蛋白獨家代理協議修訂協議,將現有白蛋白獨家代理協議的期限修改爲十年,並授予上海萊士對該協議再次續延十年的權利。

據介紹,上海萊士成立於1988年,是集原料血漿採集、血液製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國內血液製品企業,於2008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23年12月底,上海萊士在全國共有5個血液製品生產基地,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孫公司擁有單採血漿站44家,漿站數量、分佈區域及全年採漿量均位居行業前列。

財報顯示,在2022年,上海萊士營業收入爲65.67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18.80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爲59.35億元,實現淨利潤17.88億元,同比增長11.46%,東吳證券預計其2023年的淨利潤可達22.18億元。

長期以來,上海萊士持續將“內生式增長爲根基,以外延式併購爲跨越”作爲主要戰略。2014年,上海萊士收購鄭州邦和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同路生物製藥有限公司;2016年,上海萊士子公司同路生物收購浙江海康;2023年7月,上海萊士公告稱,擬16億元投資擴建奉賢生產基地項目,12月又宣佈公司或收購廣西冠峰、深度佈局廣西,取得2家單採血漿站及血製品生產資質。

對於一年盈利有望超過20億元且業務規模持續擴張的上海萊士,基立福爲何選擇將其出售?首先,上海萊士在一系列收購後也面臨風險問題。東吳證券研報指出,上海萊士控股合併鄭州萊士、同路生物以及浙江海康後,在上市公司合併資產負債表中形成一定金額的商譽,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等規定,商譽不作攤銷處理,但需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

截至2023年9月底,上海萊士賬面商譽高達47.03億元,加之聯營企業GDS隱含商譽約爲94.84億元,合計達141.87億元。上海萊士相關公告顯示,機構關注了商譽問題,對此,其表示合併吸收後在“在資產負債表中會形成一定金額的商譽”,且“每年年度終了時,公司會聘請審計機構和評估機構進行商譽減值測試”。

除收購帶來的商譽問題外,也有行業觀點指出,上海萊士雖持續盈利,但回報股東並不積極,上市以來其現金分紅率整體未達16%;同時,基立福也在近年來面臨經營承壓,其2021年-2023年淨利潤相比此前有明顯下降,在2023年2月,基立福已啓動一項降本增效的變革措施。

行業併購整合趨勢加快

上海萊士的股權變更,正是發生在血液製品行業併購重組走向集中的大趨勢下。血液製品行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產品品種已從最初的人血白蛋白髮展到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類等20多個品種。東吳證券研報指出,根據全球血液製品行業發展歷程,企業通過併購重組走向集中是大勢所趨,海外血液製品企業產量前五位的企業市場份額佔比超80%,行業整體呈寡頭壟斷格局,集中度較高。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2030年全球血液製品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31億美元,增長態勢良好。

近年來,我國採漿量逐年增長,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至2022年我國採漿量已達10181噸,未來隨着漿站數的增加,採漿總量有望實現進一步提升。由於我國對血液製品行業嚴格監管,供給端受限於獻漿,我國年採漿量僅佔全球採漿量的約16%。根據米內網數據統計,2022年我國公立醫療機構血液製品銷售額約爲464億元,對比歐美成熟市場我國血液製品行業成長空間巨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27年中國血製品行業市場空間有望提升至780億元左右,2022至2027年複合增長率爲11.6%。

在行業競爭格局方面,據東海證券研報數據,目前我國共計約28家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其中,天壇生物6家,上海萊士4家,華蘭生物2家,泰邦生物2家,派林生物2家,博暉創新2家,博雅生物1家,衛光生物1家。從採漿量上看,前八家公司採漿量合計佔全國總採漿量的75%,行業集中度較高,其中天壇生物、上海萊士和華蘭生物採漿量在千噸以上;從漿站數量上看,天壇生物和上海萊士漿站數量最多,天壇生物近年漿站數量在持續增加,其他上市公司漿站數量增長相對緩慢。

東吳證券研報也介紹,血製品行業是存量競爭的局面,自2001年後我國不再新批血液製品生產企業,所有血製品企業必須通過GMP認證,進入壁壘高。近年來,我國血液製品企業形成併購浪潮,行業集中度大大提升。“十四五”規劃還剩最後兩年,前三年獲批漿站比較少、後兩年漿站獲批有望加快。

2023年以來,血製品行業併購整合速度持續加快,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其中包括陝煤集團38億跨省收購派林生物,中國生物收購衛光生物,以及此次海爾集團擬收購上海萊士控股權,此外,泰邦生物也即將整合落地。

開源證券分析師餘汝意預計,隨着行業集中度的持續提高,血製品行業的規模效應將逐步凸顯,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同時,隨着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企業集團進入到血製品行業,血製品行業的學術推廣活動後續也有望逐步增加,將促進血製品行業需求的進一步釋放,板塊價值有望引來重構。但同時,東吳證券研報也指出,血製品是生物安全性極高的行業,政府出於安全性考慮,未來或存在新批採漿站數量不及預期的風險;目前,入局血液製品賽道的玩家仍在不斷增加,尤其在白蛋白、靜丙等領域玩家衆多,未來市場競爭可能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