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怡居》大外交理應大義使然大氣謙和(王海良)

美中兩國都認知到,維持某種程度的臺灣現狀,最符合雙方利益。(示意圖/shutterstock)

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樣子,大國外交多半屬於大外交,理應出於大義、展現大氣,最好是追求大同。不過,放眼當今世界,實際情形並不是這樣,可以說距離還很大,政治家們還有很多要內省和反思的。

中國站在人類高度對待全球治理

今年的博鼇論壇引人注目,不出世人所料,習近平在會上發表了視頻講話。講話總體風格正面、穩健、謙和、大氣,充分彰顯了上升中的負責任東方大國胸懷天下的風範。主要是闡述了中國自己的主張立場,較少批評指責對立的一方,既沒有打擊一大片的問題,也不存在過於激烈嚴苛的言詞,比較容易被大多數國家接受。在表達和措辭上,他一不喊口號,二不追求華麗,表達較爲簡潔暢曉、直入人心。

習近平的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對全球發展、世界和平、共同挑戰國際秩序、國際貿易、文明互鑑等重大問題的主張和建議,淡化對立衝突,呼籲團結合作,十分正面,有號召力。雖然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到來前夕,這個講話不能不宣傳中國發展成就,但從篇幅上看,國內講得較少,更多地重申了中國對外關係、對外政策、對外關切。這種強調大家、放低自我的方式,十分合乎時宜,充滿謙和大氣。習近平的講話有兩個重點,一是突出抗疫主題,實實在在地關切、引領、幫助國際社會共克時艱,展現了同舟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情懷,表現了中國對世界的責任擔當,表現了少有的高度。二是具體而正面地介紹和闡釋了中國對「一帶一路」的方針行動——開放、發展、共贏,以消除國際上的種種顧慮;公佈了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採取的務實合作舉措、在抗疫、聯通、生態減貧等方面的目標和前景,而不是一味地反駁外界的負面論點、被動地打嘴仗,這一做法顯然是很明智和有效的。

無獨有偶,習近平接受美國總統拜登的邀請,以視頻方式出席多國氣候變化峰會並發表了講話。鑑於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與不確定性,中方在接待美國政府氣候大使凱瑞並發表聯合聲明後,進一步配合美方行動,展現了戰略高度與合作姿態。習近平的講話有新高度、新意境、新風範。它站到了關切全人類共同命運的制高點上;展現了同心協力讓地球美麗的圖景;充滿了春風化雨般的氣息。貫穿這篇講話的總基調是論大義、求大同、商大計,超越了矛盾、差異和分歧,備有感召力與說服力。習近平使用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概念,是人類生存與生態領域的一個理論創新,拓展、提升和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世界意義。

習近平通過闡述中國的生態思想、環境理論、氣候政策,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和優秀傳統,還宣佈了中國減排和碳中和長遠目標計劃,展現了中國主張、中國擔當和中國智慧,以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行爲方式增強了中國力量。他也爲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落後國家說了話,但並沒指責發達國家,沒有糾纏爭議,而是積極、正面、清楚地闡明瞭中國的相關主張,既宣傳了自己,又幫助了多國,也不得罪哪一方,是睿智和圓滿的處理方式。習近平出席峰會的行動本身就展現了中方對主辦方美方的支持誠意,淡化了中美立場差異,表達了與美方及有關各方合作保護生態、改善氣候、造福人類的良好意願。這對改善中美兩國關係、加強中美元首關係和樹立中國國際形象都有促進作用。

美國拜登政府外交霸氣有餘和氣不足

經過三個月的長考,美國拜登政府的對外政策已基本成型。從整體戰略結構看,政治上與川普相反,回到結盟外交,借力對抗美國的強敵或對手;經濟上強調對外基礎投資,並恢復貿易主義;軍事上加強海軍建設與佈局,通過實施印太戰略,圍堵和遏制中國崛起,同時藉助波蘭、烏克蘭國有限制地抗衡俄羅斯;科技上主要盯住中國,以阻擋後者快速發展高科技。從美國外交範式看,正在形成新國際條件下的軟遏制加冷對抗模式,其原因在於,美國不再敢也不再能打冷戰,不管新冷戰是什麼形態的,只要是以中俄兩強爲對手、包含局部代理人戰爭的大規模對抗和長時間消耗,受損和失敗的一定是美方,而不會是中方或俄方,因爲中俄聯手對付美國,無異於當年中美聯手對付蘇聯,敗下陣的只能是勢單力薄的一方。這既是歷史教訓,也是多位大師警告陷阱

不僅如此,當中國與伊朗簽訂了25年合作協定後,立刻有人提醒美國政府,當年地緣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預言過,中俄伊鐵三角結盟之日,就是美國退出亞歐大陸之時。是故,美國外交實則面臨難題與挑戰,目前還看不出拜登政府有什麼劃時代的戰略構想和設計,基本上部分沿襲了歐巴馬外交、部分延續了川普外交,形成的是一個策略重於戰略的外交產物。

在這個架構下觀察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我們有理由認爲,美方在性情理性之間保持着平衡。從性情出發,美方是不接受中國崛起,一定要破壞中國發展和復興進程的,隨時都會不遺餘力攻擊和打擊中國這個後起之秀,必欲摧毀之方可甘休。但理性告訴美方,中國不是一般國家,而是綜合實力一流的國家;把精神與物質合而觀之,中國絕不遜於美國,豈是美國可以隨心所欲打壓的物件。過去四年來的經歷,中美通過貿易戰、香港暴亂、抗擊疫情、臺海危機、南海博弈等交手的結果,在在告訴美方,誰主動挑事、誰先出手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先退縮、誰笑到最後。

再看我們尤其關切的拜登政府對臺政策,也可以說終於基本定型並出爐了,其架構與實質都基於所謂在臺灣問題上的「重大發現」。那麼這個重大發現是什麼呢?在筆者看來,可能就是找到了在臺灣問題以退爲進的巧妙路徑了吧!不過,它依然是一種在維持既有前提下的戰略模糊,其代表性表現就是美國國務院頒行的《對臺交往準則》。它較之川普時期尤其是後期的對臺交往政策,明顯具有新圍欄的作用,從總體上看,它在部長層級上設了天花板,不許突破和冒頂,但在司局級的交往限制方面,較之歐巴馬時期還是更加寬鬆了,也更加實用了。正是這個所謂柵欄的一道道檁條,看似限制明確,實則縫隙更多、空間更大了,它更符合所謂空隙更大的柵欄的特徵。顯然,拜登政府亞洲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各退一步」的構想,在美國新對臺政策中體現了出來,美方決定從川普後期大肆譭棄對臺政策上的戰略模糊,疾步走向所謂戰略清晰的做法後退一步,重新回到戰略模糊。然而,拜登政府針對已改變了的兩岸力量對比和臺海緊張形勢,一不對川普的做法撥亂反正,二不完全複製歐巴馬的對臺政策,而是藉助建制派智囊們的妙手,打造了一種新戰略模糊。

這個新戰略模糊的最大突破和標誌性成果,是換一個方式解決了對臺灣定位的問題,回答了臺灣是什麼的問題?其答案是:臺灣不是主權國家,而是政治實體、自治實體、民主政體,是低於國家但近乎國家的政治實體和國際行爲體,美國可以不強調其象徵主權的符號,但可以降格以求,給予它準國家的地位和待遇。如何對待臺灣這個政治實體,從美國以往的方針和做法看,隨時可以做有利的模糊化處理。其實,新戰略模糊擁有更大運作空間:第一,這是一個伸縮自如的較大空間,美方既可以自圓其說,也可以不言自明;第二,這是進退兩便的過渡性模糊空間,爲進一步清晰化預留了空間;第三,這是兩岸都不太能完全拒絕的灰色空間;第四,三方仍有進行適當互動,從而維護臺海和平的可能,可避免打破現狀,毀掉框架。這是美方善用的把控矛盾、鬥而不破技巧的表現。也可以看作一種弱冷對抗,可避免中美雙方從強冷對抗滑向熱對抗。

在筆者看來,美國的手法是在清晰與模糊之間尋找和保持平衡。清晰的模糊是在臺灣定位和身分的問題上,不再糾纏臺灣是不是國家,而是退而求其次,清楚界定它爲民主政體,指明臺灣因政治制度而與美國及西方有根本連接,後者便有了支持臺灣的理由。儘管從法理上看,臺灣的定位和身分依然有一定模糊性,但美方對臺灣屬性的這一清晰化處理,避開了臺灣法理地位,直接訴諸政治地位,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客觀上會很有效果。模糊的清晰是最終會不會出兵干預臺海戰事。美方表示會干預臺海戰事,這已經清晰化了,但始終不願明確最終會不會出兵。這就是模糊的清晰,也是在模糊與清晰之間保持聰明的平衡,給自己留下進退兩便的餘地。由此可見,新版「一中一臺」在一中與出兵兩大問題上所表現的模糊性很值得玩味。它有虛也有實,虛是抽象肯定一中,實是具體否定一中、肯定一臺;虛是給大陸面子,實是給臺灣裡子。應該看到,美方的新戰略模糊是巧妙的,一方面可以維持和平,另一方面又不失去對臺灣的掌控,還能繼續在臺海牽制中方。與其說是且戰且退,不如說是且退且戰。也可以說是形式上是以守爲攻,內容上還是以攻爲守。總體上形成對中國的軟阻擋、軟遏制和軟對抗。

最後談談美日勾連問題,是爲美國東亞戰略的關鍵和印太戰略的一部分。可以說,在美方提示和主動求歡的合力推動下,日本首相菅義偉實現了拜登就任總統後外國領導人的首訪,拿到了美日同盟牢固如初的證明。這場在華盛頓上演的美日盟會劍鋒直指中國,不僅指責中國國際行爲不當,還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最離譜的是觸碰中方底線,暗示兩國有意捲入臺海危局。應該說,美日各懷鬼胎,各有自己的小算盤,但如此公開了當地介入臺海,卻是半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事情,不能不引起中方的警惕、不滿和抗議。結果,中方一發威,日方認慫了,菅義偉立馬解釋說,日本沒有軍事介入臺海的意思。他的前任安倍則公開警告說,如果日本這樣做,將令日本萬劫不復。顯然,日本也需要更多理性,包括對盟主美國的判斷上的理性,不要落入美方設下的戰略陷阱。總之,大家還是悠着點好。

(作者爲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