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美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化背後,真相是什麼?

全球最大的三個汽車市場中國、美國和歐洲,新能源車滲透率的差距加速擴大,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文|李進

編輯|尹路

2024年4月上半月,中國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到50.39%,成爲全球所有大型汽車市場中第一個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50%的市場,作爲對比,2024年3月,美國和歐盟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別爲9.3%和20.1%。

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在2020年之後一直持續快速增長,直到2023年下半年開始纔有所放緩,市場普遍認爲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增速短期觸頂,2024年一季度的滲透率也的確在35%上下波動,但進入4月,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再次開始提速,正式跨越50%的重要關口。

跨越50%的關口會給消費者傳遞一個重要信號,新能源車從趨勢變爲了市場主體,燃油車正式成爲少數派。

與中國市場截然不同的是,美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約10%,歐盟從2023年開始滲透率出現停滯,進入2024年後甚至開始下滑。

差異背後,是中國市場與歐美市場截然不同的景象:

中國新能源市場堪稱一路狂飆,特別是插電混動技術的革命性發展,讓中國汽車市場走上了燃油車被加速替代的快車道。

一方面,傳統燃油車的銷量和盈利大幅度下降;

作爲二線日系品牌,東風日產在2021年和2022年的銷量分別小幅度下滑11%和14%,2023年大幅度下滑22%,其主力車型軒逸是此前多年的緊湊型轎車銷量冠軍,年銷量從50萬輛左右縮減到2023年的35萬輛。

作爲一線日系品牌的豐田,2023年開啓了前所未有的降價,凱美瑞車型降價到17萬元左右,但銷量仍然在2023年下跌了6%,漢蘭達車型,此前一車難求,價格堅挺,但2023年降價超3萬元也攔不住銷量縮水到峰值時的一半。

歐美系品牌方面,2023年上汽通用銷量下降了14.5%,上汽大衆下降了8%。

廣汽、東風、上汽的合資企業盈利大幅度下降:廣汽豐田、廣汽本田給廣汽集團的投資收益,2021年超過100億元,2023年縮減到80億元左右,上汽集團2023年(上汽大衆、上汽通用)的投資收益比2021年縮減了約40%,東風汽車集團(東風日產、東風本田)則從136億元縮減到了13億元,長安汽車(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2023年虧損了22億。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自2020年中國電動車滲透率5.8%開始,所有中國車企都將資源轉向了新能源車,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型百花齊放,目前,所有中國車企的自主品牌主銷產品已經全面新能源化,不論轎車,SUV還是MPV,每個細分市場銷量冠軍車型都是新能源車,而這些銷冠車型絕大多數都是插電混動產品。

盈利方面,比亞迪的淨利潤2023年超過上汽集團一倍,僅落後福特汽車1億美元。其他中國車企雖然在新能源業務的盈利情況上改善有限,但隨着規模的快速提升,新能源車只能賠本賺吆喝的局面正在結束。

在中國消費者的認知中,新能源車的品質已經超過傳統燃油車,無論是加速性能、智能化水平、座艙舒適度。更關鍵的是中國車企推出的大量插電式混動車型大幅度降低了消費者從燃油車轉向新能源車的決策成本,這成爲2023年開始推動中國新能源車增長的主力。

歐美則是另一番景象,由於缺乏優質產品,新能源滲透率在原地踏步。

在2020年前後,歐洲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曾經超過中國,當時主要就是因爲歐洲車企投入了很多插電式混合動力的車型,同時因爲排放法規升級,消費者想少交稅,就肯定要買插電式混動車。所以即便當時歐洲主要國家給插電混動車型的補貼並不多,但銷量卻一路長虹,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上升。

但後續歐美車企並未在插電混動車型上持續投入,導致這種車因爲實際能耗表現不佳,故障率高,使用體驗差而被消費者快速拋棄,也因此影響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

最近關於歐美政府、車企放棄新能源車的各種討論充斥輿論場,特別是奔馳放棄2030年100%銷售電動車的計劃,在很多討論中被直接解讀爲奔馳放棄電動車,這是嚴重的誤讀。

以奔馳爲例,奔馳的新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所售車型50%爲電動車,這個目標比之前的目標降低了一半,但考慮到2023年,電動車在奔馳銷量中的佔比僅有11%,所以2030年電動車銷量佔比50%並不是一個保守的目標。奔馳放棄的不是電動車,而是不切實際的激進目標。

判斷車企到底要做什麼,不要看話怎麼說,而是要看錢怎麼花。海外車企的研發投入依然在繼續向電動化傾斜,電機、電池、電控、電子電器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這些纔是當前車企研發投入的重點。

歸根到底,歐美新能源滲透率停滯不前,根本原因並非需求不足,而是目前優秀產品供應不足造成的。無論是消費者對優秀產品的需求還是減碳環保的壓力,決定歐美市場無法對中國新能源車產品關閉大門。德國總理2024年4月最新一次訪華期間就明確表示,歡迎中國的汽車產品公平公正地參與歐洲市場的競爭。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認爲,歐美推遲電動化對於中國車企來說,機遇大於挑戰。“海外巨頭在放緩,我們在加速,兩者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中國車企可能會形成新的更強的競爭力;歐美企業並非不想發展新能源汽車,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成本等因素的挑戰,恰好中國汽車業有自己的解決方案,若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輸出技術、零部件,這也是機遇,我說的這些情況已經在實施當中。”

總體而言,中國車企需要在中國市場加快清理缺乏競爭力的合資品牌,儘快形成穩定的新競爭格局,獲得穩定的大後方,海外市場,在東南亞等中國品牌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市場加大投入,形成橋頭堡效應,在歐美市場,通過技術和產品逐步打動消費者,穩紮穩打,不要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