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王曙光:發揮本土資源優勢 打造國際一流投行丨2024年終特刊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新“國九條”明確,2035年,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自此,打造一流投資銀行,成爲中國證券公司的重要使命。

在這個背景下,對於內資券商而言,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一流投資銀行,成爲更爲迫切的使命和責任。而頭部投行,則是這場一流投資銀行打造攻堅戰的中流砥柱。

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投行,是如何塑造出如今的強大影響力的,有哪些“他山之石”可以借鑑?相較於國際頂尖投行,內資投行的差距集中在哪些方面,如何趕超?要想全面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內資券商又應從哪些方面着手?

帶着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中金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投行業務負責人王曙光展開一場對話。

在王曙光看來,國內投行要想將自身打造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投資銀行,須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圍繞中國客戶“走出去”以及全球客戶“走進來”提供專業化、全流程的跨境投融資服務。

王曙光建議證券公司轉變思維模式,堅持“三個全面”和“三個轉變”。“三個全面”即客戶全覆蓋、階段全掌控、產品全升級;“三個轉變”指通道向產業轉變、賣方向買方轉變、單一向綜合轉變,加快轉型升級。

成爲國際一流投行需具備三大特徵

21世紀:新“國九條”將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列爲2035年資本市場目標之一。您認爲這樣的提法有何深意,建設一流投行有哪些戰略意義?

王曙光:在當前局勢下,建設我們自己的一流投行緊迫性突顯,對服務國家戰略、賦能實體經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國際影響力等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方面,一流的投行能夠通過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支持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而一流投行可以爲企業提供融資、併購重組等一系列服務,助力其快速藉助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另一方面,一流的投行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參與國際競爭。在此過程中,高水平的投行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拓展業務版圖。此外,通過跨境併購等方式,還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提升國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1世紀:中國投行要想成爲國際一流投行,應該具備哪些特徵?

王曙光:在當前的全球環境下,隨着中國經濟崛起,中國投行將自身打造爲國際一流投行的條件基本具備、有極大的可行性。我們認爲,一流投行需要具備三大特徵:

特徵一,全業務覆蓋、全球化經營。一流投行應當是全牌照的綜合性投行,業務類型涵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各類業務,客戶範圍覆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及個人客戶等不同類型的優質客戶,並與其建立長期深厚的戰略合作關係;產品種類覆蓋全球範圍各市場的各類資產,展業範圍面向全球市場,有廣泛的業務網絡佈局。

特徵二,業務能力強,具有主導地位。一流投行需在傳統股本發行、債券發行、併購交易方面擁有全球領先優勢,並在主經紀商、權益衍生品、固定收益等業務方面擁有規模化的業務平臺和領先的技術能力,包括但不限於交易方案設計能力、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研究能力、國際化能力、數字化能力、風控能力等。

特徵三,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一流投行多爲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其規模、複雜性、互聯性、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務無法被輕易代替。

一流投行“他山之石”

21世紀:從境外市場來看,國際一流投行的發展路徑是什麼樣的,有哪些他山石之可供借鑑?

王曙光:縱觀國際投行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投行通過不斷變革,在經濟金融環境變化中實現了業務模式的創新和規模的顯著增長,展現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和戰略調整能力。

自19世紀下半葉陸續設立以來,國際投行經過百餘年摸索,逐步形成了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作爲金融新秀的投資銀行通過與商業銀行的競爭與互相滲透,初步形成混業經營局面;以1933年美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確立分業經營爲標誌,投行業進入嚴格監管時代;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華爾街投行”爲典型代表的國際投行進入黃金髮展期,在業務功能、產品種類、組織架構、全球佈局等方面趨於成熟。

以典型的國際投行爲例:摩根士丹利在1986年上市前,淨資產僅約5億美元,而2023年底淨資產達到千億美元,近40年間增長了約200倍;高盛在90年代中期淨資產不及50億美元,1999年上市至2023年底淨資產快速攀升至1,169億美元,實現了超過20倍的增長。華爾街投行之所以能夠實現跨越發展,主要受益於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等背景下,經濟金融活動的複雜性快速提升,資本市場的深度廣度拓展,投資機構迅速涌現,投資銀行通過服務實體經濟需求、滿足經濟體的綜合金融服務需要實現了快速增長。儘管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際投行以高槓杆爲特徵的重資本業務模式難以爲繼,但各主要投行紛紛積極探索轉型,展現了強大的戰略調整和自我再造能力。在原有業務基礎上,摩根士丹利形成了以財富管理爲重要構成的新業務模式,高盛引領了金融科技領域的前沿探索,以不同的路徑實現了規模增長和綜合能力拓展。

結合國際投行的成長曆程,國際一流投行產生的主要背景包括:

一是經濟全球化加速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往來,爲金融機構配合實體經濟發展跨國業務、進行全球化經營提供土壤;

二是金融一體化使得投融資活動廣泛地在不同國家、不同資產市場靈活開展,爲金融機構成長成熟並在更大範圍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

三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少數體量大、實力強、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有利位置的經濟體開始發揮主導作用,助推其金融行業開始向全球輸出;

四是相對自由的金融監管體系,爲金融創新、混業經營、行業整合等提供了寬鬆環境,促使綜合化、巨型化、國際化的金融機構得以形成。

實際上,得益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近年國內投行業規模迅速擴大,並加速向海外擴張。以中金公司爲例,自1997年在中國香港開始境外展業,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國香港爲橋頭堡,覆蓋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國際化網絡。

歷經多年耕耘,國內投行成績卓著,多家本土投行嶄露頭角,在國內市場佔據了重要位置,但與國際頂尖投行相比,國內投行在歷史沉澱、國際化業務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五方面着手提升國際影響力

21世紀:爲加快建設中國自己的一流投行,您認爲投行應該從哪些方面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王曙光:國內投行要想將自身打造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投資銀行,可以從五方面着手。

首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並將其貫徹到建設一流投行的全過程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爲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爲主題,持續推進發展模式和服務的改革和創新。

其次,以服務國家戰略爲己任。需發揮資本市場的橋樑作用,將功能性放在首位,包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化解金融風險、提升市場活躍度、引入中長期資金、保護投資者利益等,推動資本市場支持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領域。

再者,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方面,發揮資源配置的優勢,一方面持續爲優質科創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形成良性循環;綠色金融方面,創設更多綠色金融產品,推進碳資產定價市場化;普惠金融方面,一方面加大產品供給,創新更多符合中小微企業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提高服務覆蓋面,另一方面持續推進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爲客戶提供多層次、多品種、風險收益匹配的金融產品,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養老金融方面,以個人養老年金爲契機,不斷做大養老金融規模,助力構建多元養老金融體系;數字金融方面,持續強化對金融科技賦能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的投入,積極探索技術引領的業務模式創新。

與此同時,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努力鍛造核心競爭力。從國際經驗來看,成熟市場大型投資銀行的國際化歷程大多都是伴隨着本國客戶的“走出去”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國的一流投行須立足本土,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圍繞中國客戶“走出去”以及全球客戶“走進來”提供專業化、全流程的跨境投融資服務,聚焦客戶需求挖掘,深化跨境資源聯動,塑造本土投資銀行的新特色和新優勢。

此外,變換思維模式,加快業務轉型升級。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監管機構持續強化建設以投資者爲中心的資本市場,中國資本市場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爲此,投行應當不斷創新,向“三個全面”,即客戶全覆蓋、階段全掌控、產品全升級;和“三個轉變”,即通道向產業轉變、賣方向買方轉變、單一向綜合轉變,加快轉型升級。

從中金公司自身來說,我們持續探索創新服務模式。今年我們在投資銀行部正式下設了專精特新企業服務中心,通過“金禾計劃”系列活動、投銀聯動、財務顧問、股權激勵、數字化普惠服務等產品,打造從科技成果轉化到登陸資本市場的全鏈條服務,已服務超5,700家專精特新企業。完成多個私募融資亮點項目,如協助無錫華立聚能完成首次私募融資及投銀聯動債權融資,引入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產業資本,支持公司四代核電等業務發展,是服務大國重器的典型案例;協助半導體工業軟件企業埃克斯工業進行C輪融資,引入京國瑞、亦莊國投等北京國有資本,同時協助其落地北京經開區,與北方華創、京東方等當地產業鏈主開展深度產業配套;在投銀聯動方面,已在京津、兩湖等重點區域與30餘家銀行達成合作,聯合推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綜合服務方案。

“走出去”的中金式探索

21世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投行,券商需要“走出去”。中金公司在加大國際化佈局、提高國際影響力方面有哪些成效。結合中央經濟會議,下一步計劃重點從何處着手?

王曙光:從中金公司自身來說,我們始終緊抓資本市場改革機遇,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進一流投行建設。

我們自1997年在中國香港開始境外展業,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國香港爲橋頭堡,覆蓋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國際化網絡,在紐約、舊金山、倫敦、法蘭克福、新加坡、東京等地均有較爲成熟的業務佈局。

我們在中資企業境外融資等領域已初步具備了與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一流投行同臺競爭的能力。自1997年以來,截至2023年末,我們海外IPO承銷規模合計超2,200億美元,排名第一,超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我們今年完成的晶泰科技港股IPO項目是港股新規18C特專科技公司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港股IPO打造了香港資本市場的“智駕芯片第一股”;美的集團是境外上市備案制度實施以來首個完成H股IPO的A股上市公司。

我們關注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對“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改革”等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國證監會在日前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稿中,進行了多方面響應,並從增強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適應性,鼓勵以產業整合升級爲目的的併購重組,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加快推進多層次債券市場建設,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完善REITs管理基礎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這些均爲我們2025年的工作指明瞭發力方向。

中金公司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始終踐行金融報國、金融爲民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五篇大文章”,發揮專業優勢,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國際金融舞臺上展現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一流投行建設,爲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