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的向實與向虛

(圖/美聯社)

歷經十餘年時間、數百億美元投入、兩千多菁英人才的研發心血,然而就在日前,蘋果公司毅然決然放棄了「泰坦」(Titan)電動車計劃。

原因絕不是阮囊羞澀,事實上,蘋果手上仍有超過16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真正的關鍵在於「向實競爭大」、「向虛市值高」,蘋果更看好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AI)的前景,因此將人員編入虛擬世界的研發領域。

對照美國及歐洲傳統車廠的電動車項目進展不順,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卻頻頻搶佔國際市場,去年汽車出口數量甚至超越日本。順此趨勢,特斯拉總裁馬斯克不久前的預言或許會成真:未來全球10大電動車廠只剩下特斯拉與另外9家中國車企。

汽車行業從設計、製造、廣告、行銷、供應鏈,是非常龐大的產業鏈,就業人口衆多。大陸企業例如比亞迪、小米能夠在短短几年做出蘋果所放棄的電動車,除了有實體制造業的後盾、龐大中產對駕駛的需求,還有環保與新能源的投資風口加持,以及碳高峰、碳中和的公共政策傾斜,這將是影響未來的龐大產業。

但對蘋果來說,雖然有美好響亮的環保號召,加上有國會立法重金補貼的吸引,然而龐大的不確定性,包括電池材料的成本、充電樁的基礎建設、高度競爭的國際市場,使決策者怯於冒險。

相較之下,生成式AI的誕生,短短不到兩年,ChatGPT、Sora應用相繼推出,吸引資本市場的瘋狂投入。不到兩年,輝達(NVidia)從百億美元市值的小公司衝上兆美元市值,遠大於營收的100多億美元。特別是能製作短影片的Sora推出後,輝達漲出的市值就相當於頂級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孰輕孰重,關心自己股票選擇權收益的執行長、財務長等企業高層會如何決策,在資本主義利潤最大化的驅動原則下,答案不言可喻。

深知產業空心化的潛在社會危機,美國前後任總統不分黨派都呼籲製造業迴歸,更提出晶片與電動車的龐大政策補貼、然而在避實就虛的私人利潤動機面前,蘋果電動車瞬間說撤就撤。對比中國大陸過去一年的幾次中央金融、經濟會議,不斷強調「產業發展,實業爲先,金融爲輔,不脫實向虛」的指導方針,顯然大陸經濟更重視發展遠見,強調就業導向及「以人爲先」全面繁榮的社會責任。

即使川普前總統在6年前開始祭出對大陸的關稅戰,也無法讓兩大經濟體脫鉤,反而雙方經濟依存度日益加深。加上連續兩年拜習元首峰會之後,雙邊愈來愈多的經濟工作小組、金融工作小組對話。大陸日前開放外資全資控股金融業,並且在去年12月再次大買超百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很明顯,即使美國有因選舉而來的反中民粹需求,但虛實之間雙方彼此需要,鬥而不破的競爭態勢仍然爲互動主軸。

大陸與美國經濟難以脫鉤,但雙方在金融與實業的虛實之間各奔前程,未來世界誰主天下,會不會與彼此向實向虛的路徑選擇相關呢?無疑是一出值得期待的世紀大戲。(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