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譠社》烏克蘭戰爭一個月後的評估(水秉和)

俄烏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新一輪談判。(圖/美聯社)

3月24日,拜登與北約等共30個國家元首會晤,在布魯塞爾舉行了北約緊急會議,討論加緊對俄羅斯的制裁和加強對烏克蘭的援助。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北約已經達到它「自我設置的極限」,歐洲各國仍然不願意切斷與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和石油貿易,而烏克蘭所要求的禁飛區和戰機的援助仍然被拒。

就在這次會議的前一天,3月23日,伊斯蘭組織會議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舉行了第45屆會議。這個擁有57個會員國的組織在會議結束時發表了《伊斯蘭馬巴德宣言》,拒絕對俄羅斯施行制裁,呼籲停止在烏克蘭的戰爭,避免傷亡,並呼籲增加人道主義援助。

伊斯蘭國家對基督教國家,57比29,加日本,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界並沒有團結在美國和北約的背後。其實,所有非洲大陸國家,所有西亞國家,南亞與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加坡與臺灣)都沒有制裁俄羅斯。伊斯蘭國家組織的會議還特別邀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發表演說,而王毅當然重複了中國的一貫立場,並且跟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大國舉行單獨會談。有意思的是,會後王毅接受印度邀請,到印度進行了會談。中印關係解凍的跡象頗爲明顯,美國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可能出現了裂痕。

許多中等區域大國都不支持制裁,這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內瑞拉、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埃及等。3月28日,以色列做東,邀請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摩洛哥、和埃及舉行會議,布林肯以外賓身分參加。布又敦促他們制裁俄羅斯,又被拒,連以色列都不肯提供武器。

這還不包括中國。中國不肯站邊就等於幫助俄國。總體來看,支持制裁的約四十多個國家,不制裁的國家至少是它們的兩倍多。雖然,國際結算組織SWIFT使得制裁效率遠高於制裁國家的數目。現在,烏克蘭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有餘,且讓我們作一次評估。

我們可以藉助管仲的上中下三駟的故事來談談。北約的上駟是軍事力量,稱霸世界30年,曾經把中東砸得稀爛。俄國的上駟也是軍事力量,它沒有北約強大,可是同樣擁有核武。所以,爲了擔心爆發核戰,拜登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動用北約的上駟,改用中駟和下駟跟普丁鬥。普丁則用他的上駟來對付烏克蘭,把烏打得稀爛。

西方媒體還在不斷爲烏叫好,好像烏能夠取得勝利的樣子,這很教人困惑。俄國佔有幾個巨大優勢:一,戰場在烏克蘭,不在俄羅斯,烏克蘭只有捱打的份;二,俄國有制空權,它一步步來,先摧毀了烏的海空軍,然後是軍事基地,指揮中心、通訊系統,而後是彈藥庫、燃料庫,外援的基地和通道等,逐步削弱烏的抵抗能力;三,俄幾乎掌控了南部進入黑海的整個海岸線,包括即將佔領重要港口馬裡波烏爾的全部;四,東部的幾座城市都被包圍;五,烏克蘭是大平原,不像阿富汗,極難打游擊戰,戰事不會長期拖下去。總的來說,烏克蘭註定會被擊潰,北約的援助只會增加死亡人數,造成更大的人道主義危機。這是北約不肯用它的上駟的必然結果。

由於俄國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它以戰逼和的戰略逐漸奏效,戰爭可望在短期內結束。

北約的中駟是金融系統、高科技產品、龐大的宣傳力量,集合了三,四十國的力量,制裁的威力巨大。俄國的中駟是它出口大量的能源、農作物、化肥、特種金屬如鈦和鎳等,好幾樣都佔世界出口量的前三位,它們是數十個國家的剛需,包括北約中的許多國家。兩者對比,雖然北約略勝俄一籌,可是,重要的是,更多的國家不制裁俄。

華爾街財經專家David Goldman在亞洲時報(Asia Times)3 月26日的文章中稱,根據高盛經濟學家Clements Grafe 的估計,俄國的GDP今年可能下降10%,明後年可能各下降3-4%。俄國每天可以從石油和天然氣獲得價值11億美元的收入,今年的經常賬戶可能有盈餘2000億。如果這個估計八九不離十的話,俄羅斯被逼垮的可能性等於零。

北約的下駟是民生產品,如汽車、手機、電腦、信用卡、服裝、化妝品等,而這些顯然是俄國的短板。這些產品的缺乏會引起民怨,對政權的穩定性構成威脅。可是,只要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家不制裁俄國,這些產品的絕大部分都可由它們或其他國家供給。它們與俄國之間的貿易也不必使用美元或者歐元。這是爲什麼說,制裁對中國是利好,因爲中國將可佔據一個原先普遍喜歡用西方產品的大國市場。

所以,一個月下來,情況已經明朗,戰場上俄國會贏,制裁不會置俄國於死地,所以壓力山大的歐洲勢必支持談判,澤倫斯基將不再受拜登左右,拜登不得不妥協。談判解決的日子可能不會太遠了。

(作者爲中美論譠社理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