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升溫 臺企面臨7大風險 獲利與現金流緊張

中華信評。(圖/記者吳靜君攝)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中華信評今(4)日表示,貿易戰緊張情勢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將對臺灣企業信用強度造成負面影響海外需求趨於疲軟以及中美之間的關稅增加,導致臺灣主要出口業者獲利能力營運現金流小幅轉弱。

中華信評分析許智清表示,預期未來一年內中國大陸美國間的貿易緊張情勢會持續升高,全球的經濟成長放軟,將對臺灣企業的信用結構受到影響,各大產業受到衝擊不同程度的影響,科技公司特別容易受到不斷擴大的關稅清單與中國大陸的競爭同業日益增強的實力有所影響。

過去一年,全球貿易緊張情勢已經使得主要出口市場經濟成長趨緩,臺灣電子高科技零組件的需求也明顯萎縮,不過,過去臺灣企業較低的借款水平加上審慎的資本支出和適當的股利配發,讓企業可在未來一年減緩獲利能力轉弱與現金流量下降的負面程度。

許智清說,臺灣企業包含科技、化學以及其他原物料企業,應該會採取措施來克服日益增長的經濟和營運風險,這些措施包含將生產基地與市場遷移往不易受關稅影響的區域,例如美國、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地,進而分散佈局,只是初期的設置成本會使這類分散佈局的利益遞延幾年纔會顯現。

未來,臺灣企業面臨七大風險:包含一,中美貿易與科技之間的摩擦;二,日益升高的保護主義;中國大陸科技供應鏈的崛起;三,各科技公司與品牌想要在海外維持競爭地位;四,破壞性的新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慧與自動化;五,對於iPhone銷售高度曝險,然而iPhone卻趨於疲軟;六,以成本較低的頁岩氣做爲原料的美國石化產品產量逐漸增加;七,以及主要出口市場面臨的貿易障礙遠高於亞太區競爭對手。中華信評針對2018年營收排名前50大企業進行的分析研究顯示:2018年至2019年間的個別基礎信用結構(SACP)的上調次數與下調次數相同,但卻在科技與非科技業之間出現明顯分歧

獲上調的公司大多出現在非科技業,主要因爲中國大陸政府對於供給面進行的管理與更爲嚴格的環境標準而獲益;在前50 大公司當中,依然是以景氣循環高的交通運輸公司的SACP爲最弱,原因在於這些公司的槓桿水準較高,且對於總體環境的變動較爲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