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啓核電 德國行臺灣爲什麼不行?

聯合國於2021年2月大會上,呼籲各國加速淨零排放的承諾,蔡政府今年3月底隨即公佈淨零碳排路徑圖,以達成2050年的淨零目標。不只是政府啓動轉型,企業們主動透過加入RE100,來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臺灣目前有包括臺積電、臺達電、聯電、宏碁、華碩、友達、國泰金控、玉山金控等約20家知名企業企業都已加入,朝淨零目標前進。

但俄烏戰爭在年初爆發,全球能源價格飆漲,在減碳壓力與成本考量下,歐盟率先對核能政策鬆動,甚至將之列爲「廣義」綠能,同時日本更在311的11年後,宣佈重新檢討核能政策,轉向爲開放態度。反觀臺灣,過去幾年在堅定邁向「非核家園」的目標過程,遭遇亂流,尤其是光電及離岸風電因疫情影響,打亂國際供應鏈的生產排程,再加上船期運輸大打結,讓相關綠能設置目標與實際情況進度大幅落後的情況,影響供電規劃程甚巨。

事實上,蔡政府在制定2025再生能源政策期程時,並未考慮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壓力、COVID-19疫情攪局等變數,再加上經濟成長及產業對於綠電的需求大幅增加、用電成長快速的情況下,不免讓業界強烈質疑,臺灣真能安然度過這一波用電轉型期?

如果德國都能在這波能源危機的困境下,決心重新啓動核電,那爲什麼我們不行?爲了讓經濟發展無缺電之虞,政府或許應該效法德國,及面對能源危機情境下轉彎的各國,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給予綠電在面臨發展不如期程時的容錯空間,並重新考慮以安全的核能輔助綠電發展,以避免臺灣重現缺電危機之外,更陷於碳排不減反增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