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研究證實劍蝦首度北遷 全因全球暖化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陳孟仙團隊發現,在全球暖化效應下,原本20年前現蹤在高雄茄萣的劍蝦已北遷約55.5公里至彰化王功。(國立中山大學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陳孟仙團隊發現,在全球暖化效應下,原本20年前現蹤在高雄茄萣的劍蝦已北遷約55.5公里至彰化王功,劍蝦整體棲地向北移了0.5緯度;這也是多年來劍蝦首度北移,可見全球暖化影響甚鉅。

劍蝦學名爲長角仿對蝦,每年農曆春節至清明期間是野生劍蝦的產季,肉質甜美,令老饕趨之若鶩,但近年產量明顯下滑,而劍蝦又屬於野生海蝦,無法人工養殖;每年11月至隔年5月,劍蝦會洄游至臺灣西岸沿海,20年前大多現蹤於高雄茄萣。

陳孟仙團隊於2019 年 5 月和 11 月,搭乘海研三號南從屏東枋寮、北至中部王功梧棲沿海水域的7個地點進行底拖採樣,發現劍蝦在茄定沿海僅零星出現,劍蝦已向北移0.5度緯度,約55.5公里,也從茄萣海域北遷到臺西王功外海。

陳孟仙指出,在2019年記錄的27種蝦種中,發現臺灣西部近岸海域可區分爲南北2大蝦羣,七股以北(北緯23°09度)是冬季寒冷的中國海岸流南行界限,主要由劍蝦和中華仿對蝦爲主;茄萣以南(北緯22°52度)主要以赤蝦屬的熱帶蝦類、俗稱厚殼蝦的婆羅門赤對蝦組成。

對照過去文獻,2002年至2003年間,茄萣以南仍有劍蝦的蹤跡,但2019年已銷聲匿跡,僅剩無法在低於25度的水溫中生存的婆羅門赤對蝦,而劍蝦則要到七股以北才能捕撈得到,尤以王功爲多,顯示劍蝦因全球暖化北遷的證據。

陳孟仙表示,劍蝦是否會消失於臺灣,是值得注意的議題,他們推測劍蝦的消失,除了北遷外,也有可能往較低溫的深海移動。此外,陳孟仙也呼籲減少對劍蝦的濫捕,因劍蝦出生後約2至3年就會產卵,爲了劍蝦資源的永續利用,漁業管理措施上建議擴大蝦拖網的網目,讓小蝦得以逃脫長成成蝦產卵,並因應氣候變遷制定限漁期,達到兼顧漁民生計和資源保育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