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景氣衰退併發地緣病 經濟危矣

中國時報社論

過去3年全球經濟蒙受疫情打擊,臺灣表現卻出奇得好。全球晶片需求暴增,帶動臺灣進出口貿易、外匯存底、政府稅收、廠商投資全面增長,2021年經濟成長率達6.57%,創近11年新高。蔡英文總統日前以黨主席身分在民進黨中常會宣告,臺灣今年人均GDP可望超越日本與韓國,成爲東亞第一。不過,俄烏戰爭、美國升息與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臺灣經濟榮景將成爲明日黃花,政府若錯估情勢,不能對症下藥,後果將十分可怕。

經濟翻黑 明年保3有困難

臺灣經濟從9月開始逆轉,進出口額雙雙「翻黑」,外銷訂單年減3%,製造業生產指數年減4.8%,領先指標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3個月低於50榮枯線,新增訂單指數連續6個月衰退,政府景氣對策信號出現「斷崖式」暴跌,由23分遽降到17分;主計總處下修GDP成長率至3.76%,預測明年保3有困難。

景氣惡化反映在股市與房地產上,臺股從年初1萬8619點高峰,一度跌到1萬2629點,這幾天仍在低谷徘徊,共跌掉將近6千點,市值減少17兆新臺幣,僅臺積電市值即縮水7兆。隨着股價下跌與利率調漲,房市開始萎縮,去年第4季預售屋交易平均每月1.2萬件,今年5月開始下跌,連續4個月每月在7000件以下,量縮帶動價跌;依據最新一期房價實價登錄資料計算,六都除桃園外皆呈下跌,臺北市下跌達4.5%最多。

企業對景氣的反應比政府更敏銳,臺積電、聯電、南亞科、旺宏及日月光等高科技指標大廠,受第3季財報表現不佳及景氣黯淡影響,先後宣佈下修今年資本支出2到3成。因應產能需求銳減,友達、羣創等面板大廠鼓勵員工休假,臺積電也發出內部信,鼓勵員工多休假、多陪家人。自行車產業曾是疫情最大受益者,今年6月一夕逆轉,天天接到取消訂單的通知,動輒50萬、80萬、百萬件零組件訂單泡湯,庫存塞爆倉庫,業績遽減5成。

景氣永遠在好壞之間循環,不需要對短期景氣變動太過擔心。但臺灣這一波景氣逆轉,除短期波動因素外,還有3個結構性因素同時發酵:一是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因素;二是大陸經濟轉型前景不明;三是臺灣「荷蘭病」現象及貧富差距問題惡化。

半導體業 荷蘭病正在發作

所謂地緣政治因素,看看臺積電的境遇就可以理解。去年全球缺晶片,當時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是「矽盾」,是臺灣戰略安全的保障。如今美國以自己的國家安全爲重,一方面通過《晶片法案》,決心在美國內部發展晶片,《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認爲晶片製造轉離臺灣是必然趨勢;二方面發佈最嚴禁令,限制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輸往中國大陸。對臺灣高科技產業而言,短期景氣波動不足懼,但前所未見、深不可測的地緣政治纔可怕。

大陸經濟正處於由中等收入跨入發達經濟體的關鍵期,成長動能原本就已趨緩,今年受房地產市場與疫情防控的影響,GDP增長更困難。二十大後大陸發展策略既要追求成長,也要兼顧公平,用大陸的話說,就是要追求「共同富裕」,避免富者愈富。臺灣依賴大陸低廉土地與人力的時代已永遠過去,隨着大陸製造崛起,臺灣製造將面臨大陸愈來愈強力的競爭。但臺灣半導體一枝獨秀的「荷蘭病」正在發作,兩者都是臺灣必須面對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認定臺灣安全風險太高,決心不計代價在美國生產晶片,以降低對臺灣的依賴,蔡總統不設法降低臺海戰爭風險,卻在國慶演說懇求美國「半導體制造羣聚臺灣不會是風險」。中共二十大順利完成權力改組,習近平領導權威再次確認後,中美相互釋放善意,在拜登政府希望促成G20峰會「拜習會」的背景下,原訂今年11月上旬召開的首屆「臺美科技合作(STC)會議」已決定暫緩,蔡總統真的看不懂美國地緣利益選擇的優先順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