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藍綠白合作 才能避戰謀和

中國時報社論

去年兩岸關係緊張,臺海兵兇戰危,「戰爭與和平」成爲2024大選重要議題,但多數民意不希望打仗。隨着中美高層對話機制恢復,美國多次明確宣示不支持臺獨,要求和平的主流民意終於讓民進黨於2024大選後成爲雙少數政府。選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政協主席王滬寧先後對臺釋放軟訊號,準總統賴清德也表態,希望民共兩黨良性對話,兩岸關係出現鬆緩跡象。無論對大陸或臺灣,都是難得的機遇,應好好把握。

賴清德選擇和平而非戰爭

民進黨主戰派鼓吹備戰,但多數民意不支持戰爭,由選後當晚賴清德發表的演說,及民進黨近期釋出的訊號看來,賴清德政府就任後,將在兩岸關係上求穩。他的就職演說不但不會出格,還會在兩岸民間交流問題上有所作爲。如果這些訊息正確,代表賴清德選擇和平,而非戰爭,多數民意應該會支持。

臺海戰爭一觸即發絕非危言聳聽,外有美國右翼勢力企圖引爆兩岸衝突,削弱中國崛起的力道,內有兩岸民粹勢力製造對抗衝突,兩岸長期以來的政治分歧愈結愈緊。蔡英文全面對抗大陸,爲求自保,只好依賴美國救亡圖存,對內濫用立法院多數席次強行通過《反滲透法》,讓兩岸交流揹負原罪。大陸解讀爲「漸進式臺獨」,並採取強硬作爲,展現反獨促統的決心與實力,兩岸關係落入惡性循環。

習近平與拜登兩位領導人都不想打仗,兩人也有一定的互信,讓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較爲謹慎,在美國管理下,大陸對賴清德實現法理臺獨的擔心降低,願意對臺灣社會展現較溫和的態度。但美中關係並不穩定,拜登連任之路荊棘滿布,經常被迫向保守派妥協,如果川普當選,中美關係勢必重新盤整,變數非常大。無論臺灣或大陸,都必須有「兩岸關係兩岸自己處理」的覺悟與決心,不能交給美國辦,不想打仗的多數民意更要清楚這一點,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

作爲一個自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面對《中華民國憲法》與國旗宣誓就職,理應從中華民國總統的高度處理對外關係,包括兩岸關係,不去實現法理臺獨。總統是最後決策者,即使國安團隊獨派色彩濃厚,也未必表示他準備實現臺獨,只能說「獨」是他的本性,「不獨」是他的理性。

記取陳水扁的教訓,他2000年第一任就職演說,出於理性對大陸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但很快就自食其言終止《國統綱領》、主張「一邊一國」、推動正名運動,賴清德會不會是另一個陳水扁,要看未來的發展,包括和國民黨的關係、與大陸的互動及美中關係的變遷。

朝野合作處理好兩岸關係

大陸並不信任民進黨,對賴清德更沒有信心,習近平與王滬寧對臺釋放軟調,只能說大陸領導人以大局爲重,絕不表示會放緩反獨與促統的壓力,未來只會更堅定貫徹一箇中國政策,解放軍「戰備警巡」會更靠近臺灣,對臺灣極限施壓,考驗賴清德會不會複製陳水扁經驗,讓大陸進一步取得武統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臺海兵兇戰危基本態勢並未改變,避戰、和平與交流是兩岸關係最高價值,賴清德希望緩和兩岸關係、有意開放兩岸交流,代表他有心謀和。兩岸只要開放交流,愈多大陸人在臺灣,臺灣就愈安全。賴清德促交流、謀和平的用心,兩岸都應該珍惜,並促其實現。

臺灣人民選擇賴清德當總統,讓立法院制衡總統,人民的抉擇藍綠白都要尊重。臺灣政黨政治與民選總統制已臻成熟,朝野政黨若能合作處理好兩岸關係,藉着民間交流漸進相互融合,或能成就「中華文化特色的自由民主制」,進而成爲「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一塊重要拼圖。

兩岸要和平,臺獨不可行,藍綠白在國家認同層次問題上,其實差距不大,現在是兩岸和平最後機會,賴清德要有魄力爭取在野黨合作,在野黨也要有智慧不再爲反對而反對,而能攜手合作,整合出臺澎金馬大共識,再與大陸尋求兩岸新共識,讓兩岸在穩定和平的關係下,減少對抗、增加合作、走向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