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兩岸中國人共識 展開和平交流

中國時報社論

馬英九前總統訪問大陸,懷着濃濃的家國情懷,祭祖圓了他身爲人子感念先祖血脈相傳的心願,憑悼中華民國走過的建國與抗戰史蹟,彰顯了中華民國的歷史榮光,而他多次對九二共識與中華民國現存於臺的敘述與論述,更讓兩岸之間連結之所繫重新耀現於世,其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尤其深遠。

九二共識 擱置爭議

兩岸政治分割70餘年,互不承認對方的主權地位,但依法而論,兩岸主權聲稱是相互涵蓋的,無論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張的主權範圍都是涵蓋兩岸的全中國,這正是兩岸本爲一體且主權合一的法理憑據。

正如馬英九4月2日在湖南大學所說,「我們國家修改憲法,定義分兩個地區,一個叫臺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只是分爲兩個部分。」合者爲主權,分者爲治權;正是因爲共同主張兩岸主權同一,所以習近平和馬英九能夠以兩國治權負責人的身分在國際場合會面。蔡英文政府否定九二共識,也就是不承認兩岸同屬中國,譭棄了兩岸之間官方交流的政治基礎,所以兩岸領導人無法會面,否則就成爲兩國領袖之間的國際性交往。

九二共識的價值就在於此。兩岸皆認同一箇中國原則,但主權各有主張,可以擱置不爭,也不挑戰兩方各自陳述其意涵的空間。這就是臺灣方面主張的一中各表,陸方雖未公開承認,但至少在馬英九8年執政時期予以默認,由此而創造了兩岸官方與民間全方位交流與協商的黃金時期。所謂「默認」,一方面是默默承認,一方面也可能是默默否認,但不及於言表。只有存在這種模糊空間,兩岸認同都是中國的原則,我方既顧全了主權,又完全符合憲法一中的精神,陸方也可在「忍讓」下與臺灣當局進行官方交往。

馬英九這次大陸行,重申兩岸應該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就是希望臺灣與大陸兩方重拾九二共識,迴歸兩岸交往的基本精神,共同致力於交流與和平大業。

馬英九執政時代,藉着九二共識的橋樑作用,兩岸鹹認同屬中國,但有關中國的內涵,兩岸各有不同認知。由於維持着這個模糊空間,一箇中國原則在臺灣纔有充分的說服力,也被一般非獨或非綠營人士接受,讓李登輝與蔡英文傾向的兩國論無法獨攬民意,也無法阻攔兩岸官方的交往。馬英九這次大陸行在不同場景中技巧地擦亮中華民國的招牌,並「各自以口頭表述」一箇中國原則,宣揚九二共識原本的內涵,言外之意是兩岸不能失去一中各表的餘地,否則就成爲共促中國統一的代名詞了,這將使民進黨可以將其栽誣爲一國兩制的同義詞,失去了在臺灣的號召力。

兩岸一家 和平基石

九二共識原非一項具體協議,而是一種相互諒解,在民進黨執政之後,爲了不受一中原則框限,所以嚴詞否定九二共識,並且朝兩岸爲互不隸屬兩國的方向推進,大陸當局爲此而限縮了九二共識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於2019年1月拋出「統一是九二共識應有之義」以及「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說法後,蔡英文政府立即將其和一國兩制捆綁, 造成嚴重的誤解和傷害,進而讓國民黨以九二共識爲基礎的兩岸路線遭到強烈質疑。由於民進黨將其污名化,大陸當局也限縮了其涵義的解釋空間,致使九二共識在臺灣更加無法說服人心。

馬英九這次大陸行,用具體行動詮釋了九二共識的本義,重新爭取並確認了九二共識架構之下中華民國的存在地位與發展空間,讓幾乎已經奄奄一息的九二共識重獲生機,使其展現新的生命力。現在兩岸失去公共的官方互動政治基礎,逐漸走向兵兇戰危邊緣,緩解之道,唯有回到容許各自有詮釋空間的九二共識,也就是擱置主權,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的共識,使其在臺灣廣獲人心支持,從而維繫兩岸之間的政治連結,爲和平奠立厚實基石,進而爲統一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