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誰還記得太魯閣號事件

社論

還記得4月2日那場震撼全國的太魯閣號事件,及政府拍胸賭咒承諾的臺鐵改革嗎?不過短短3個月,政府顯然希望社會大衆儘快淡忘,最好永遠不要再想起這件事。選在7月18日週日,政府悄悄把「太魯閣號出軌事故行政調查報告」掛上官網,不但說好的臺鐵改革消失無蹤,究責處分只及於事務官底層與包商,完全避重就輕、官官相護。

太魯閣號列車事故造成49死、超過200人輕重傷、是臺鐵60年來死傷最慘重的事故,猶記當時政府與官員「痛定思痛」,承諾負責與改革,但從這份報告及政府對待罹難者家屬的態度上,看不出政府有任何悔悟、改革之心。

不痛不癢的行政調查

這份5月間就完成的報告卻拖了將近兩個月,當舉國關心新冠疫情蔓延,加上罹難者家屬再三緊盯催促才悄悄公佈,低調程度儼然就是「最好大家都沒看到」;更糟糕的是,那些在事故中失去親人猶處於傷痛中的罹難者家屬,卻被政府視若無睹,當成不存在的局外人。罹難者家屬堪稱是檢討報告最密切的「利害關係人」,卻由親友告知才知報告已公開;更令人難過的是,家屬形容這是一份不痛不癢的行政調查。

雖然單看事故的發生原因,就是承包商李義祥的責任,因操作不當造成工地車輛滑落軌道因而釀成大禍。但任何一個對臺鐵運作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只是最表象的原因,埋在後面的是從緊鄰鐵軌卻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施工便道未落實防護措施,到工地管理鬆散,到臺鐵工程發包、管理、甚至官商之間的關係等「結構性問題」;更深入則可檢討臺鐵的定位、長期虧損造成人員素質降低、組織文化鬆散等問題。

但所有這一切都不見於報告中,檢討報告定位在技術性的錯誤與檢討上,外界看到的是錯在「表單記載不周延」、「審查與覈定本案工程『整體施工計劃』過程顯有疏漏」等小事上,甚至還包括「花蓮工務段於工程開工前未落實辦理鐵路行車安全觀念講習,顯有疏漏」這種檢討。最後的處分名單,雖然層級從副局長開始,但對官場有點了解者都知道,這種處罰是談不上真正的究責。

注重細節不是不好、更非錯誤,因爲時常是「魔鬼藏在細節裡」;但如果只看到細節、卻看不清整體結構性大問題,即使那些細節改進了,也無助提升臺鐵行車安全。想想在此事故前兩年多才發生的「普悠瑪號事故」,造成18人死亡、超過200人輕重傷,當時諸官員也是一副痛定思痛、要推動臺鐵改革的情狀,最後只是在司機人力上做調整,結果還是無法免除兩年多後更嚴重的事故發生。

改革臺鐵如緣木求魚

無心無意大刀闊斧進行結構性改革也罷,更讓人憤怒的是政府不斷施壓要家屬趕快和解,罹難者家屬就質疑交通部、臺鐵「隱瞞調查報告的存在,惡意欺騙家屬和解」,顯然政府相關單位都只是希望趕快「把事件處理完」,至於家屬的心情、臺鐵改革成效、未來安全屏障等,就「再說了」。這種心態、作法,難怪有家屬形容看到這份報告「只有滿滿憤怒與心痛」──該憤怒的又豈只是家屬而已?

另一個可議之處是在這份調查報告中,邀請監造單位「聯合大地」參與調查,坦白說,作爲涉有疏失的監造單位,在整個事件與調查中是屬於被調查對象,結果卻變成參與調查的單位,家屬批評「球員兼裁判」有其道理,從此事亦可見主其事者的輕忽態度。

或許從「政治利益」上來解讀與看待,政府與那些官員「輕慢」此事件、無意着力臺鐵改革,是「非常有道理」;因爲,啓動臺鐵改革必然得罪利益集團、引發工會反彈,而且沒有5年、8年未必見效;不用5年,現在的官員早已「大風吹」吹到不知哪裡了,不可能享受其果實,因此還不如做點不費力又可以讓網軍吹捧的事情「來得實在」。

賴清德在行政院長任內針對普悠瑪號事故做出的報告與改革建議,到蘇貞昌手中別說不去做,連會都懶得開,或許就是這種心態下「應有的作爲」吧。只是在這般官僚的推諉、怠惰、官官相護下,要讓臺鐵改革、重生無異緣木求魚,社會大衆也只能隔個幾年,就再看到一個又讓官員「痛定思痛」的事故,這就是綠色執政的「品質保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