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亞運友臺掌聲是兩岸融合動力

社論

杭州亞運會上,中華隊選手獲得大陸觀衆的加油呼聲與熱情掌聲。大陸民間對臺灣年輕人發自內心的淳樸善意,不僅消除了網路空間「喊打喊殺」以偏概全的誤解,也再次讓兩岸決策者看到,無論雙方有多少政治分歧,但兩岸人民血濃於水、民間社會善意融合,永遠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武統呼聲 大陸努力化解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今年向多位美國民間人士表示,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這句話放諸兩岸關係完全適用。疫情3年,兩岸民間關係、青年感情因爲交往的隔閡與政治的干擾,曾經一落千丈,當大陸網路上一面倒要求武統臺灣,臺灣網路上一面倒要求抗中、仇中,「兵兇戰危」必然成爲兩岸關係的代名詞。

但畢竟形勢比人強,疫後兩岸民間交流復甦,令兩岸關係重現活力,也極大降低了近年來兩岸政治對峙、民間對抗的刻板印象。今年3月馬英九前總統率學子登陸、8月臺北市長蔣萬安訪問上海蔘加雙城論壇,所到之處都掀起一陣陣民意旋風,歡迎程度遠超預期。同樣,今年7月大陸學生團回訪臺灣,不僅未遭遇任何陳抗,還有粉絲熱情跟團,大批臺灣民衆時隔3年,在今年暑期赴大陸旅行,也令疫情期間對大陸的偏頗印象逐漸消散。

杭州亞運以及不久前舉行的成都世大運,更是檢驗兩岸之間善意是否恢復、穩固的試金石。大陸主辦方尊重我代表團的名稱、地位,蔡政府的教育部次長、體育署長循奧會模式登陸。同時,雙方執政者都吸取了北京冬奧期間一些政治風波的教訓,努力讓體育歸體育、交流歸交流。此外,大陸媒體積極報導臺灣選手受到歡迎和支持的消息,也在引導和紓解大陸民間反臺的民粹。

近期大陸透過解讀《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同樣在努力化解民間武統呼聲。這份《意見》全文發佈之後,許多大陸媒體、時政意見領袖都無一例外地肯定此乃大陸統一臺灣的「高招」或「大棋」,暫且不論這裡面有自我宣傳、自吹自擂的部分。至少這個動作表明,大陸透過這份《意見》志在對內、對外宣示:大陸對和平統一仍然具有信心和能力,並非要轉向武統,或主動設下所謂「攻臺時間表」。

以福建作爲示範區推進兩岸融合,實質上透露出大陸對臺新思維,可歸結爲14個字:「不會打,慢慢融;自下而上,先行先試。」如果大陸真的能依照這一思維,落實對臺政策,並將心比心地與臺灣社會溝通,相信不僅大陸民間不會再對「武統」存有躁進的心理,臺灣民衆將逐漸不再懼怕大陸,也不再懼怕面對兩岸關係的終局解決方案。

自下而上 從民間先做起

正是因爲兩岸善意與融合的基礎在民間,大陸提議自下而上的兩岸示範區建設,纔不致於像4年前直接拋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這種自上而下的政治框架之後,引發臺灣社會的疑慮和反感。因此,兩岸都要珍惜這樣的民間善意基礎,認真思考和規畫,如何自下而上地從民間做起,透過健全的制度設計與法治保障,逐步引導兩岸民衆利益交融、心靈契合。

融合示範區固然賦予「先行先試」角色,歸根究柢能否「先給」,纔是最根本的問題。例如,在大陸因應民進黨可能繼續執政、正在評估中止ECFA對臺關稅優惠的情勢之下,能否率先對外聲明:經閩臺和小三通往來的兩岸貿易,繼續適用於示範區優惠待遇?甚至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待遇率先在示範區內對臺貿易中生效?再如,在兩岸公權力協商擱置的狀況下,大陸能否率先恢復大陸民衆赴金馬地區觀光?能否鼓勵福建各縣市地方政府與臺灣各縣市建立官方溝通機制?

兩岸融合是超越傳統意義上政治性談判、協商的和平方案。既然如此,兩岸融合就是應該從民間做起、自下而上、不分藍綠,讓兩岸人民自主選擇最幸福、最自由、最有尊嚴的生活方式。大陸民衆在杭州亞運的友臺掌聲,必然是未來兩岸融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