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西問》從《甄嬛傳》看陸劇爲何火到海外

《後宮甄嬛傳》2011年播出後,至今仍備受關注。(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大陸劇「出海」呈現新趨勢,不僅在數量上實現了從「零散」到「批量」,題材上也從古裝劇「一枝獨秀」到多元題材「全面開花」,陸劇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觀衆,掀起追劇熱潮。

在衆多「出海」影視作品中,《甄嬛傳》可謂「神劇」,開播十餘年依然熱度不減。海內外網友拿出「放大鏡」對劇集逐幀解讀,「甄學家」們將時下種種熱點與之進行天馬行空的關聯,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不斷引發熱議。

《甄嬛傳》何以讓海內外觀衆常看常新?陸劇海外「圈粉」原因何在?陸劇如何助推文化交流?就此,中新社「東西問·中外青年對話」邀請中國青年演員、《甄嬛傳》主演藍盈瑩和泰國華裔青年、南京大學博士韓冰展開對話。

藍盈瑩認爲,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海外對中國的關注度更高,通過影視劇,外國觀衆能更多地瞭解到中國社會的發展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態。韓冰表示,中國影視劇有強大的文化吸引力,激發了海外觀衆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甄嬛傳》爲何常看常新?

中新社記者:《甄嬛傳》開播11年來,始終活躍在觀衆視野中,劇中「金句」也常被「翻新」成網路熱門話題,這部劇受到觀衆認可的原因何在?

藍盈瑩:作爲主創人員,我非常高興看到《甄嬛傳》開播11年來一直得到觀衆的喜愛。我認爲《甄嬛傳》熱度不減最重要的原因是劇集製作精良。每位演員都要經過幾輪試戲才能拿到角色,並在角色創作過程中盡心盡力。導演、攝影等每一位主創都精益求精,力求通過劇集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如劇中的篦子、手爐、螺子黛、點翠旗頭等道具,及宮中的禮儀典制等都參考了史實,儘量還原細節,做到有據可查,經得起觀衆用「放大鏡」考量。

《甄嬛傳》講述了一個情節跌宕起伏、充滿矛盾衝突和情感糾葛的故事,也塑造了很多真實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即便是一些小人物也有自己的「金句」,值得反覆品味。網友們常說「沒有《甄嬛傳》接不住的梗」,大家將劇中的經典橋段或臺詞與時下的社會、生活、人文熱點相結合,經過二次創作對劇情產生新的理解,既契合又有趣,也賦予了劇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讓劇情的解釋力與時俱進。

中新社記者:《甄嬛傳》不僅在中國很火,也受到海外觀衆喜愛。韓冰是如何與《甄嬛傳》結緣的?《甄嬛傳》在泰國受歡迎程度如何?

韓冰:我剛到中國留學時,導師建議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並向我推薦了《甄嬛傳》,看完全劇後我就成了「後宮迷」。《甄嬛傳》是爲我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此後我一直學習瞭解相關知識,閱讀了很多介紹中國歷史的書籍。

《甄嬛傳》還原了一些歷史場景,以大臣朝見皇帝的鏡頭爲例,《甄嬛傳》中這個場景並不是發生在太和殿,而是在幹清門外「御門聽政」,這纔是符合歷史的演繹。看這部劇會讓我有重回歷史現場、身臨其境的感覺,每一次重看都能發現不同的細節,加深我對中國歷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象。

在泰國有泰語配音的《甄嬛傳》播出,也吸引了很多觀衆,形成了劇迷羣體。11年前《甄嬛傳》剛開播時,我在一家泰國網站上寫關於中國清朝歷史的博客,點擊量達到幾百萬,這在泰國是很高的數字。後來也有很多泰國博主介紹相關歷史,中國古裝劇在泰國越來越受歡迎。

陸劇爲何在海外受到歡迎?

中新社記者:前些年古裝劇是陸劇「出海」的主力軍,近年懸疑類、都市類、現實類等題材收穫了一大批海外觀衆,爲什麼這些陸劇能在海外圈粉?

藍盈瑩:長期以來,中國古裝劇在海外市場上很受歡迎,從《甄嬛傳》《琅琊榜》到《長安十二時辰》,這些劇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戲曲繪畫、詩詞典籍、禮俗服飾、中華美食等中華文化元素均有涉及,深受海外觀衆喜愛。

如今古裝劇「獨佔鰲頭」的情況被打破,走出去的陸劇呈現出題材多元化特點,尤其是現實題材的作品表現亮眼,比如《人世間》《山海情》等,這類現實題材作品聚焦社會發展、家庭關係、子女教育、親情愛情等海內外觀衆共同關注的議題,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過去在海外看大陸劇的大多是華僑華人觀衆,如今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海外對中國關注度更高了,很多外國民衆也會通過現實題材影視劇瞭解中國社會的發展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態。

懸疑劇也是近兩年在海外嶄露頭角的大陸劇種,像《白夜追兇》《隱秘的角落》《開端》等劇,憑藉縝密的思維、燒腦的劇情和出人意料的反轉收穫了海內外多方好評。

中新社記者:陸劇「出海」泰國的情形如何,其被泰國觀衆接受的原因有哪些?

韓冰:一直以來中國影視劇在泰國都很受歡迎,泰國電視臺不斷引進各種中國影視劇,早期以古裝劇爲主,近些年中國的民國劇、甜寵劇、懸疑劇等多種類型的影視劇都開始在泰國走紅。

影視作品「走出去」終歸要依靠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如果觀衆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有先行了解,那麼就更容易接受這一文化背景下的影視作品。以泰國爲例,我認爲泰國觀衆喜歡中國影視劇的原因在於兩國文化上有相似性和共通性,泰國觀衆在收看中國影視作品時能夠輕鬆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含義,如此一來作品的好口碑就更容易傳播開來。

影視作品如何助推文化交流?

中新社記者:流行文化產品具有跨文化溝通的潛力,影視作品作爲大衆喜聞樂見的流行產品,其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增進民心相通方面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

韓冰:相比於其他文化產品,影視劇較容易實現跨文化傳播,能夠推動中外文明交流。觀衆通過影視劇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百姓的生活,也能瞭解中國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倫理道德、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等。特別是製作精良、具有共通性的影視劇更容易被身處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衆理解。

影視劇具有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很多海外的觀衆通過看劇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近年來隨着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很多中國影視劇在海外流媒體播出,流媒體的播出機制更靈活,內容更加多樣化,這也使外國觀衆能以更便捷、個性的方式觀看影視劇,瞭解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中國影視劇出海應該如何挖掘中外價值觀中交融的部分,讓全球觀衆從中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

藍盈瑩:國產影視劇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但仍缺乏全球性的爆款劇集,爆款影視作品的出現並非偶然事件,還需以持續向海外傳播高質量的同類型作品作爲基礎。因此保持穩定、高水準的創作十分必要。

陸劇應當進一步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在劇本打磨、畫面質量、人物造型、演員表演、後期製作等全流程提升製作水準。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分工更精細化,影視人才不斷涌現,在新技術的運用和智能製作方面也更成熟,陸劇質量大幅提升,這是中國劇集「走出去」的基礎。

真實是現實題材電視劇的重要元素,陸劇需要立足現實發掘創作素材,講述真實可感的故事,才能突破不同的文化語境獲得共鳴。中外觀衆的價值觀不盡相同,但情感上是共通的,成功「走出去」的陸劇還需要透過熟悉的生活場景傳遞人類共同的情感,才能夠與海外觀衆心意相通。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