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AI驅動商業化加速 2025智駕拐點正在到來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證券發佈研報稱,智能車作爲AI領域重要的落地場景,有望在滲透率提升和體驗突破方面展現“非線性”的增長。其中滲透率方面,比亞迪的入局是2025年國內智駕行業最大變量,有望推動L2+級別銷量基盤快速從100萬輛提升至1000萬輛級別,帶動L2+滲透率從14%提升到30%,實現翻倍以上增長。在體驗方面,AI推動智駕體驗從“可用”向“好用”的轉變,用戶支付意願正在提升。2025年智駕拐點臨近,高階智駕車型放量有望帶動整車廠、域控制器模組和零部件企業投資機會。
中信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中國乘用車市場發展進入穩健增長的新階段,AI賦能行業高質量增長
回顧2024年,1-11月中國乘用車銷量實現2443.5萬臺,同比+5%;該行預計2024年全年乘用車銷量超過2750萬臺,繼2023年之後再次創下歷史以來的新高。2025年該行預計在“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撐下,全年銷量有望達到2924萬臺。中期來看,中國汽車市場進入“穩健增長”的新階段,發展的“質量”追求大於“速度”追求。
中國車企在智能化——特別是AI大模型領域的技術優勢,有望繼續增強國產車企的產品力和競爭力。2025年AI在應用層面的落地備受關注,智能汽車,作爲與機器人、手機、AI眼鏡並列的AI端側落地的四大重點場景之一,有望在商業化落地(滲透率)和體驗突破方面展現出非線性的增長。
2025年國產龍頭車企入局,有望推動L2+銷量基盤從100萬提升至1000萬級別
覆盤高階智駕發展階段:
①導入期,2019年底特斯拉開啓國產化,發揮“鮎魚效應”帶動國內智能駕駛行業快速迭代,確定了60萬輛左右高階智駕銷量基盤;
②發展期,2022-2024年“蔚小理”等國產新勢力,實現了全系搭載NOA功能,2024年三家新勢力合計實現銷量91萬輛;
③爆發期,消費電子領域積累深厚的華爲、小米等科技企業跨界進軍汽車業務,大幅提升了優質車型的智能化配置和供給品類,帶動國內消費者對智駕功能的認知提升。
在充分驗證智駕功能的必要性後,國內頭部車企開始入場。國產龍頭車企的入局,有望成爲2025年國內智駕行業最大變量,推動L2+級別銷量基盤快速提升至1000萬輛級別,並將帶動國內更多車企普及高階智駕,加速L2+滲透率提升。
滲透率:2025年L2+滲透率有望實現翻倍提升,高速/城市NOA車型的銷量佔比有望提升到30%
L2+功能指具備領航輔助(NOA)功能的產品。2024年L0、L1、L2級別的車輛爲行業主流,據該行測算2024年L2及以下車輛合計銷量佔比達到86%;L2+功能雖然經歷快速增長,但在2024年滲透率僅達到14%,其中該行測算高速、城市NOA滲透率分別爲6%、8%。
該行預計2025年L2+滲透率將迎來陡峭的提升,有望從2024年的14%快速提升到30%,搭載量翻倍增長;其中高速NOA的增長最爲可觀,從2024年的6%提升到2025年的15%,銷量有望同比增長160%;城市NOA的滲透率有望從8%提升到15%。
長期來看,比亞迪有望帶動更多“主流品牌”入局,如本田有望搭載華爲智駕解決方案,奔馳與英偉達、Momenta等進行智駕技術合作。到2030年,L2+滲透率或將提升到80%。
端到端推動智駕體驗從“可用”到“好用”的轉變,用戶支付意願提升,算力升級成爲2025年行業趨勢
AI大模型的技術發展從“語言模型”領域擴散到汽車智能駕駛:以特斯拉爲例,公司2024年3月發佈FSD V12.3版本,採用端到端神經網絡算法,減少了傳統模塊化系統中各模塊之間的信息傳遞損耗;通過1000萬Clips以上的訓練,FSD已經實現更好地模擬人類駕駛行爲、減少接管意願。功能從“可用”變得“好用”的過程中,消費者支付意願提升。
2024年4月起,特斯拉推出99美元/月的FSD訂閱模式;根據Yipit數據,截至2024年7月,北美地區新增FSD付費訂閱率(不含買斷)估算從2%提升到12%。在國內,理想、小鵬、華爲通過硬件選裝配置的方式,在賣車環節對智駕功能進行收費。2022-2024年各家智駕選裝率均大幅提高,當前上述企業智駕版本的銷量均超過50%。
智駕功能在2025年還將下放到更低價格區間的車上,據HiEV、芯流汽車等報道和小鵬Mona產品發佈會,10-20萬元比亞迪、小鵬等將“智駕平權”作爲差異化競爭的手段,實現銷量和份額的繼續增長。
投資策略:2025年智駕拐點臨近,高階智駕車型放量有望帶動整車廠、域控制器模組和零部件企業投資機會
1)主機廠:落地價值量大,高階智駕帶來價值提升和利潤率提升,全棧自研的主機廠模型迭代快,大模型壁壘較以往更高。
2)域控制器&芯片:算力是智能駕駛的核心基礎,與頭部芯片商緊密合作、產品配套領先的tier-1產業鏈卡位效應強。
3)智能化零部件:受益於高階智駕滲透率提升,產業鏈上游零部件有望跟隨放量。
風險因素:汽車行業銷量下行風險;智能駕駛新技術的推廣速度低於預期;智能駕駛扶持政策的力度低於預期;智能駕駛成本下降不及預期;出現智能駕駛的惡性事故。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