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談判需耐心與時間

中國塔吉克於日前舉行儀式,象徵中方收回塔方實際控制下的1158平方公里土地,正式確立中塔國界。這也使得中國與鄰國陸上領土談判,只剩與南亞印度不丹尚未完成。中印邊界牽涉範圍較廣,一直受到國際矚目。但外界不禁要問:爲何中印邊界的解決始終遙遙無期?這可以從歷史包袱現實因素以及迫切性角度來分析。

國因邊界爭議而發生約一個月的軍事衝突,使雙邊關係蕩至谷底。印度指責中國不顧兩國友誼採取侵略行爲;中國則說印度以「前進政策」挑釁,中方只是自衛反擊。中印關係的發展迄今還無法擺脫此陰影

現實因素則是中印爭議面積過大,增加談判複雜度。目前中印邊界爭議,大致區分爲3段。東段牽涉到9萬平方公里的阿魯納恰爾邦(中方稱藏南地區)。西段爭議則有阿克賽欽等地,面積達3萬3千5百平方公里,就連中段也有2千平方公里,遠多於中方這次從塔吉克取回之地。雙方在各自控制的爭議地區內,不但有各自的國民定居多年,政府也施以有效行政管轄。

另一個比較弔詭的原因則是,中印邊界目前基本上呈現和平狀態,在一時找不到雙方可接受的方案前,維持現狀反而成爲可以接受的選項中印兩國是在1993年及1996年,先後簽署兩個邊界信心建立措施(CBMs),要求避免在鄰近實際控制線舉行師級以上演習,及避免在實際控制線10公里內飛航等,有效地降低邊界緊張情勢,達到所謂「和平與安寧」。但兩國在邊界上成功建立安全機制,雖有效地避免衝突,卻也降低了解決邊界問題的迫切性。

事實上,兩國從1981年12月恢復邊界問題談判以來,已歷經外交次長談判、聯合工作小組會議、專家會議等,目前則是相當於國安顧問層級的特別代表會議。雙方對於彼此立場都已經相當清楚。以現狀爲基礎進行小規模的「互諒互讓、互相調整」應是較爲可行之道。

目前的邊界談判中,主要存在兩個爭議點。一是所謂的兩國爭議邊境地區的實際控制線位置。因爲雙方對於實際控制線的走向看法不一,因此常發生甲方認爲是在自己的控制區內乙方卻認爲對方已「犯規越界新聞。雙方曾經一度同意交換彼此的地圖進行比對,卻因爲在西段部分牽扯到喀什米爾問題而被中方所中止。

另一個爭議則是中國堅持要取得位於阿魯納恰爾邦的達旺地區。因爲該地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出生地,爲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聖地。北京擔心,若將達賴出生地拱手讓給外人,會影響其治理西藏威信。而印度已經治理管轄達旺多年,無意放棄。中印兩國2005年簽署《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時,提到「在解決邊界問題的過程中,雙方將維護邊境地區雙方定居人口應有的利益。」曾被解讀是將達旺(當地約有3萬8千人口)排除在領土調整之外。但中方在隨後否認此說法。目前仍看不到解決之道。

在此情勢下,套句中方常用語,中印邊界問題仍需「耐心」及「時間」來解決。

作者清華大學社會所客座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