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語謙言》產業創新的努力 不該惡意扭曲(陳立基)

立法院民進黨團批高虹安「公器私用過河拆橋,資策會被當工具人」,曾幾何時過去臺灣產業創新的成功方程式,因爲選舉的擾動一池春水。(圖/記者蔡佩珈)

在臺灣於經濟部轄下的法人單位,肩負着促動經濟活絡的重大責任,在有限的政府資源之下,竭盡所能的提升臺灣產業全球競爭力。在產業創新的面向中,從學界、業界不斷的尋找,新的產業技術可能性,透過單位內部人才的培育投資,逐漸累積人的技術能量。產業技術的提升速度越快,產品的全球競爭力越強,透過知識與經驗的迅速累積,建構出專屬於臺灣可以領先全球的技術藍圖;因此在目前全球以紅色供應鏈爲生產製造主流的困境中,臺灣的產業依然擁有不可取代的堅實地位。

綜觀過去法人單位在政府管理下的成功方程式,都是透過適當的人才培育,從國外引進新技術,進行分工整合來建構臺灣可用的產業鏈,例如:1976年工研院選派史欽泰、楊丁元、章青駒等19人團隊赴美國RCA培訓,藉此引進積體電路技術,後來這些人都成爲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人物,也成就了臺積電、聯電這種優質廠商,還有帶動日月光、聯發科、羣聯、穩懋、旺宏、華亞科、南亞科等,形成護國神山產業生態系。目前臺灣擁有的關鍵半導體產業,已於全球建立完整的基礎優勢,從智慧物聯網的趨勢看來,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物聯網,都是未來軟硬整合的重要技術主軸。

近日看到某個週刊的報導,報導產業科技人才高虹安從法人單位到民間企業的期程表,內心感慨萬分,曾幾何時過去臺灣產業創新的成功方程式,因爲選舉的擾動一池春水,變成「根本是把資策會當作工具人,做爲自己職涯的跳板,令人看不下去」。對於一般大衆用這個方式來誤導,也許是一種嘗試改變選情的方法;但是,看在長期推動臺灣產業的專家眼中,內心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與憤怒,努力產業創新的良善用心,竟然可以被抹黑扭曲到這種程度。

因爲臺積電從工研院新創事業(Spin off)的成功典範,近十幾年經濟部對於法人單位的重點績效指標,讓新創事業已成爲績效指標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新創事業是不可能一蹴可及,前置流程佈局是一個都不能少;此外,根據全球新創事業的統計數據顯示,經過5年後新創事業的存活率僅有1%。因此可以瞭解新創事業成功的困難度有多高,而且還要領導團隊成員走出現有公司的舒適圈,走向前途不明的產業未來,可說是現代版的出埃及記,十分考驗人性的複雜與歷練。

但是,今日有人遵循前人的足跡,從學習引進技術到以新創事業的方式,替臺灣產業的未來走出前瞻之路;途中雖然篳路藍縷卻也過關斬將,因此得到多個國內外獎項的肯定,最終獲得本國全球龍頭製造商的青睞,成爲被收購的新創事業,並促成大數據技術內化,提升臺灣全球產業競爭力。這是一個與臺積電歷程類似的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做新創事業,但是會被鴻海收購以及技術貫徹落實,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不應該因爲選舉的因素,而對類似歷程有不同的解讀,這樣的操作手法只會損耗國家實質競爭力,這樣搞下去以後誰還敢爲國家的產業創新來付出,在臺灣是不會有人對張忠謀說:「根本是把工研院當作工具人,做爲自己職涯的跳板,令人看不下去」。

在中華民國的歷史過程中,很多人內心都很欣賞過去孫運璇院長的風骨,爲了國家產業經濟大局而用心佈局,成就了許多可長可久的重大政策,會有這樣的政治眼光,背後都是有紮實的專業背景支撐。因此選擇了成就國家,而非成就小我、走向內耗;爲國家產業創新奮鬥努力的每一分子,都沒有必要遭受這樣無端的惡意扭曲。

(作者爲民衆黨新竹縣黨部竹北區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