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語謙言》能源問題不只是電網(鄞楷謙)

因應俄烏戰爭、303大停電,民衆黨立法院黨團呼籲政府儘速重新檢討能源政策。(林縉明攝)

303後一連串的停電事件,凸顯出我國電網脆弱、應變能力不足的問題,眼見國人對於供電不穩的擔憂日增,政府趕緊拋出提升電網韌性的改善措施,然而相同的口號在去年前的513和517停電時就已聽過,如今同樣的問題依舊持續發生,不禁令人懷疑政府面對問題的決心。事實上,臺灣的能源危機不止是脆弱的電網,若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分析,便會發現臺灣的能源未來,恰似臺電的供電網絡,危機四伏,只消一隻小鳥撞擊,就會全盤皆輸。

303大停電,意外引爆工總理事長王文淵和秘書長蔡練生之間的衝突,工總髮生了什麼茶壺風暴外人恐怕難以得悉,但從蔡練生公佈的對話紀錄中可以發現,外傳不合的兩人卻在一件事上有着高度共識:當前的能源政策必須有所調整。兩位工業界大老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去年全國用電量達到歷史新高的2909億度,增幅3.9%也是近十年最高,隨着疫情趨緩經濟回溫,政府又強力推動高耗能的半導體產業,能源局估計2025年電力需求將攀升至3175億度;另一方面,能源結構轉型卻明顯進度落後,按照蔡政府規畫,2025年發電結構本應爲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然而經濟部已經坦承再生能源佔比無法及時達標。儘管官員們試圖用「分母變大分子變小」的話術來爲政策跳票緩頰,卻完全沒有說明不變的供應要怎麼滿足增長的需求,想掩飾缺電危機卻反而欲蓋彌彰。

若要滿足不斷增加的用電需求,燃氣發電量及佔比勢必要再提升,亦即2025年臺灣電力將有超過一半依賴天然氣,從風險控管角度來看實非明智之舉。烏俄危機初期,德國就是因爲過度仰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纔在美國號召盟友對抗普亭時顯得投鼠忌器。誠然,俄羅斯並非我國主要天然氣來源國,歐洲各國的擔憂也在美國承諾解決後逐漸消除,但在俄中聯手、臺灣被俄國列爲不受歡迎國家,美國和卡達又來不及補足歐洲巨大需求之下,執政黨是否敢向人民保證,在大國各有所圖的博奕臺上,臺灣的天然氣需求依然能持續得到滿足?如果不敢,那又爲何將國家超過一半的電力賭在天然氣上?更別提天然氣價格波動帶來的虧損,中油光是去年就賠了749億元,代理董事長李順欽預估今年還會再賠1000億,虧的全是人民的納稅錢。

燃氣發電比例之所以被拉得這高,主因有二:第一是僵化的能源政策,民進黨在2012年拋出「2025非核家園」的構想,基於空污考量,天然氣便承擔了補足核電缺口的任務,但不是還有再生能源嗎?這就要提到第二個原因,也就是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上的狹隘視野。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質能、地熱、海洋能、風力、非抽蓄式水力等,種類多元,但執政黨基於某種不得而知的原因,一直以來都偏重發展風電及太陽能,兩者發電量合計就佔再生能源的58%。正如同發電結構過度集中,再生能源發展失衡也削弱了綠電韌性,太陽能因土地問題發展受限,風電設備跟技術人員則被疫情卡在國外,造成綠電開發進度嚴重延宕。然而,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風電和太陽能並不具備特別突出的優勢,臺灣用電尖峰在夏季,離岸風電主要發電季節卻是冬季,而地狹人稠的臺灣在太陽能板設置上顯然空間有限。相對的,臺灣四面環海,又位於斷層帶上,具備開發地熱和海洋能的地理條件,而養豬業和農業也有發展生質能的潛力,但這些綠能得到的關注卻遠不及風電和太陽能。政府必須在政策與投資上輔導其他綠能,透過均衡發展來分散風險,不能再把雞蛋繼續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太陽能在303停電時的即時支援,證明了再生能源確實可在強化發電韌性上扮演關鍵腳色,然而太陽下山後另一波停電潮,說明了綠能的發展不能只偏重發電,更要注重儲電。英國諾丁漢大學研究發現,電力系統中存在愈多光電,電網愈容易出現故障,原因就在於太陽能的不穩定性,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先把光電充入電池,再透過電池穩定放電以保護電網。如要提升電網韌性,改善再生能源供電不穩的缺點,就不能忽略儲能技術的重要性。而以臺灣目前不堪麻雀松鼠一擊的輸電網絡,加緊開發儲能技術,還可以在各種天災人禍發生時,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以大衆運輸來說,303停電時高雄捷運因失去動力停在隧道中,最後竟讓乘客沿軌道步行到鄰近車站,在運輸安全中,讓乘客走列車軌道是非常不得已纔會採用的下下策,因爲中間有太多不可控的風險,若高捷設有儲電設備,能在停電情況下支撐列車至少行駛到最近的車站,這些風險很大一部分可以被排除。

再生能源發展的遲滯,也嚴重威脅中小企業未來的競爭力。歐盟2026年將開始課徵碳關稅,將影響我國對歐貿易的3-5%。透過稅金引導產業採用綠能,這本是一樁美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也發出了超過百萬張的綠能憑證,但其中99%的憑證都被臺積電搶走,幾乎沒有留給其他企業購電空間,中小企業只能眼睜睜看着高額關稅步步逼近。除非政府已下定決心要走南韓獨厚大型財團的發展路線,否則就應該透過價格調控和政策工具,一方面增加中小企業在綠電購買上的議價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大型企業自行開設綠能電廠,而不是熱衷於「缺綠電不是缺電」的文字遊戲。此外,國際碳權交易也不失爲一個解方,臺灣雖然不是巴黎協定締約國,但仍然可以透過雙邊甚至多邊架構買他國碳權,但在萊豬、福食議題上最講求與國際接軌的執政黨,目前對於國際碳權似乎還是脫軌狀態。

制定國家發展政策必須有前瞻性思維,政府不能只把視角限縮在2025,而應針對2050淨零碳排提出更長遠、更清晰的規劃。強化電網韌性與臺電內控固然重要,但發電結構、再生能源、儲能技術開發、碳交易,也無一不是臺灣潛在的挑戰,更是確保產業發展及民生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現在層出不窮的能源問題,顯示出蔡總統在制定2025非核家園時,對於臺灣整體能源環境缺乏充分認識,後續在執行時又缺乏分散風險概念,作爲政策制定和執行者,蔡總統應帶領執政黨負起責任承認過失,務實地看待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一直透過話術粉飾太平,一意孤行堅持十年前思慮不周的僵化口號,否則除了藻礁生態、民生安全、產業競爭力,臺灣未來恐怕還要再付出更多代價。(作者爲民衆黨副秘書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