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華:中國黃金儲備連增,有哪些考量因素?

中新經緯5月9日電 題:中國黃金儲備連增,有哪些考量因素?

作者 周茂華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

中國央行連續18個月增持黃金儲備。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中國黃金儲備報7280萬盎司(摺合約2063.845噸),環比3月上升6萬盎司。

中國央行增持黃金有哪些考量?

一般而言,央行增持黃金主要是優化官方儲備資產結構,促進官方儲備資產多元化,提高抵禦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能力,增強官方儲備資產穩定性。從趨勢看,美元信用下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各國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趨勢進程有所加快,主要目的是降低對單一貨幣及資產的過度依賴,降低受海外政策的影響,增強官方儲備總資產穩定性和流動性。同時,央行增加黃金儲備,還有助於提升該國在國際市場的信譽與融資能力。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也主要是順應這一全球發展趨勢。

當前,美國等經濟體公共債務風險持續上升。美國國債總額在2024年年初首次突破了34萬億美元大關。2023年,美國僅年利息就支付了近9000億美元,是過去十年平均水平的兩倍。此外,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地緣政治危機等,讓全球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多。中國央行合理加大黃金儲備有助於分散風險,增強金融體系發展韌性。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體持有美債規模整體在放緩,不少央行增加人民幣、黃金等資產儲備,央行資產多元化的步伐有所加快。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到2023年底,全球已披露幣種構成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份額爲58.4%,較2007年底回落5.5個百分點。

此外,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也更加多元化,不斷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與投資,2023年對美國的貿易已降至第三位。

目前,黃金佔中國官方儲備資產的比重相對還是較低的。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中國黃金儲備僅佔總儲備資產的4.6%,這與西方國家超過50%的比重相距甚遠,也大大低於新興市場國家約8%-10%的佔比。未來隨着美元信用趨勢性下降,央行官方儲備資產結構多元化,央行仍有增持黃金儲備的動力和空間,但具體增持節奏存在不確定性。不過,黃金體量有限,不生息,央行也可能通過增加其他外匯資產持有,更好平衡官方儲備資產平衡性、流動性、穩定性與貿易投資便利性等。

投資者應重視短期黃金市場波動風險

近期,國際金價出現大幅回落。截至5月8日,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6月黃金期價已跌至每盎司2322.3美元。

金價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國際黃金價格處於歷史高位,隨着地緣衝突出現降溫跡象,實際利率上升,導致獲利盤迴吐。黃金在歷史高位震盪加劇,還反映出市場對黃金未來走勢已產生明顯分歧,對這種短期單邊、大幅走高行情開始警惕。

筆者認爲,從趨勢看,黃金走勢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地緣衝突仍在持續,發達經濟體逐步向降息週期過渡,出現部分央行多元化官方資產結構趨勢等;但另一方面,黃金價格處於歷史高位,未來實際利率仍可能構成阻力,而且市場對地緣衝突也已有較爲充分的定價。

隨着金價從高位下跌,也有投資者開始大舉買入。據報道,近期杭州有投資者花費超百萬元投資2公斤金條。對此,筆者建議投資者還是要審慎投資,對黃金的高位波動保持警惕。從目前這個價位及面臨逆風因素看,未來黃金價格挑戰新高需要更大“事件”催化,投資者應重視短期黃金市場波動風險。

總之,未來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對投資者專業性要求較高,從穩健投資角度,建議投資者要更多傾向於多元化投資組合。(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