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嘴真嚴

去年這個時候,九行曾在文章中盤點過寧波這座城市的NB之處——

比如“上海乃至全國第一家銀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都是寧波人開的”,比如“寧波的老外灘其實比上海外灘還要早個20年”,又比如“連續13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反捲先鋒寧波早已掌握了幸福生活的真諦”……

△寧波的老外灘。(圖/視覺中國)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從來不乏成爲網紅城市的潛力,但它卻如寧波人夏天離不開的那道香糟雞一般,自帶“一種閱盡滄桑後的淡泊,同時又自然地帶有一種老於世故的深沉回味”。

所以今天我們還想繼續聊聊,評論區裡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寧波是怎麼做到又寶藏又低調的?

寧波人的寶藏,是“藏”出來的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將時間倒推回8000年前。或許當河姆渡人僅憑一葉孤舟便勇闖大海時,寧波人DNA裡便埋藏下了幾許“走出去”的拼勁。

由古至今,許多人把寧波當成走向世界的起點。

27歲的王安石來此地赴任鄞縣縣令,他上任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到四處實地考察,順便完成自己的“副業”:一本《鄞縣經遊記》,筆下美景無數。

△寧波田園風光。(圖/視覺中國)

古代旅行賽道頭部KOL徐霞客在他的遊記開篇寫到:“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寧海,就是寧波南部的寧海縣。

中國古代崇尚農耕,面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條件,寧波人不得不描出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來。依憑優良的港口,寧波人開埠通商,又點滿了做貿易、玩金融的技能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寧波的江廈街。據《鄞縣通志》記載,短短一條街上聚集了店鋪162家,每隔幾步就能見到一家錢莊。所以更多時候,人們也把江廈街稱爲“東方華爾街”。

△寧波天一閣的石獅子。(圖/道貓嘰)

如果繼續把討論的物種範疇擴大,我們會發現國粹麻將也是從寧波走向世界的。《清稗類鈔》就記載麻將,“始於浙之寧波,其後不脛而走,遂遍南北”。從今天的麻將中不難看出一些寧波的地方特色,如“東南西北”與漁民出海需要觀測風向的習俗息息相關,而“條”和“筒”也是打魚時會使用到的工具——繩索和水桶。

△寧波天一閣裡的麻將起源地陳列館。(圖/視覺中國)

回過頭來看“寧波”之名,取自“海定而波寧”,正是許許多多的寶藏給了寧波在時代巨浪的沖刷下仍鎮定一方的底氣。寧波人還有一句老話是這麼說的,“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在看過了許多風景,融匯東西,廣羅寶物後,寧波人沒有將其用作張揚或顯擺,他們更愛“藏”。

說起“藏”,位於寧波市中心的天一閣最爲經典。天一閣最初是明代嘉靖四十年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至今400多年,未遭受一次火災,不僅如此,它還經歷了明清換代戰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民國偷盜等,傳承13代,最後仍保留古籍近30萬卷,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寧波天一閣古戲臺。(圖/視覺中國)

寧波人餘秋雨稱天一閣是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於野蠻的戰火中守住了脆薄的紙頁和易碎的智慧。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近期在寧波參與的一場視頻號活動中分享,站在天一閣面前和站在中國任何其他文化景觀面前不一樣——其他的文化名勝,總是從那裡看出去,但是在寧波的天一閣面前,你只會看它本身。它是藏書樓,天下精華都收納於此,目光都是由外而內凝聚於此,站在它面前瞬間就能進入心流,好像它就是全世界。他說:“這就是文化集成的力量。”

幾百年來,天一閣成了寧波的一座精神豐碑,見證着更多寶藏的誕生,也告訴着每一位寧波人自己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去年,最爲出圈的“寧波老法師”當數電視劇《繁花》中的爺叔一角。劇中爺叔專門提到了一味海鮮,象山川烏。

△《繁花》劇照。

川烏,寫作“鰆鯃”,屬於馬鮫魚,是寧波象山一帶的特有稱呼。我國沿海皆產馬鮫魚,唯獨川烏不常有——這種魚會在清明前後30天,不遠萬里地從外海抱卵洄游至象山港繁衍後代。處於鹹水與淡水交匯處的象山港,爲川烏提供了最爲適宜的產卵環境,而川烏的肉質也在這個過程中鮮美起來。

△寧波象山港朝霞。(圖/視覺中國)

“爺叔”怎麼也忘不了這一口。或許是爲了寧波本地各種如川烏般鮮美的寶藏吧,那些曾經走遍天下的寧波學者、商人,又低調地回到寧波捐資辦學、回報桑梓,於是我們能看到產生了122位甬籍兩院院士的寧波成了蜚聲海內外的“院士之鄉”;看到寧波製造業有28個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成爲“中國製造”不懼風雨的中堅力量;看到微信視頻號裡創作者們論證陽明心學與寧波商幫的內涵沿承……寧波最爲寶藏的精神與氣質,依然在通過不同介質傳承。

寶藏寧波,如今要“藏不住”了

“寧波,淡然出境界。”最近,視頻號@時差島 用一則視頻重新總結了寧波的氣質,“這座城市自帶淡感,因爲內心富足,所以活得通透,因爲腳踏實地,所以相信實幹出真知”。

這則視頻發出後, 在視頻號熱點榜單中位列第3名,獲得數千萬觀看量,超過25萬人轉發和點贊。

同樣地,在視頻號搜索#寧波有東西,寧波市文旅推薦官@見鴻 用一口靈橋牌普通話介紹了自己的家鄉看似低調,實則令人驚歎的一面;來自東錢湖的姑娘@寧波一顆蛋 穿起旗袍,戴上項鍊,把頭髮梳成大人模樣,用方言生動演繹“寧波媽媽”;吃遍了全國美味的美食達人@老謝下館子 也用視頻帶粉絲回到家鄉寧波嘗最地道的海鮮。

△寧波的海鮮。(圖/道貓嘰)

視頻號上,寧波人似乎徹底“不低調”了,他們要成爲這座城市的最佳代言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和過去曾經在本地辦學、創業的寧波人一樣,這屆視頻號創作者也懷揣着熱情,重新講述這座城市的歷史,用寧波話將當地耳濡目染的故事娓娓道來,展示自己生活的切面,介紹寧波誘人的美食與精美的手工藝,或者僅僅是記錄真實的日常。藉助這些“本土鏡頭”,被寧波本地人所“收藏”的寧波,得到了有趣而有創意的全新表達,一種文化自豪感通過視頻社交,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視頻號#寧波有東西 活動頁面。

不僅如此,在#寧波有東西 的視頻號話題下,財經領域的創作者@路口大爺、@進擊的沈帥波,也討論起寧波的“逆襲”之狠,或者把寧波稱作最適合年輕人離開一線城市後旅居的城市。評論區裡,很多IP定位在北上廣、港澳地區,甚至是海外的網友,都重新看見了寧波。

有數據顯示,#寧波有東西 話題總曝光量已超8000萬。“寧波有東西”是由微信團隊聯合寧波廣播電視集團共同發起的一次“城市名片計劃暨微信視頻號創造營”活動。

△微信視頻號創造營活動現場。(圖/受訪者)

在創造營活動現場,一個話題被頻頻提起。近年,“特種兵式旅行”已經成爲一股風潮,遊客像完成KPI般到所有打卡點轉一轉、拍一拍、嘗一嘗,便算是在一個城市完成了所謂的“旅行”。其導致的結果只能是流量和遊客都一窩蜂地來,也都一窩蜂地走。

於城市而言,線上守住流量難,線下留住人也難。於遊客而言,一次性的浮光掠影,壓根找不到與一座城市共鳴的精神基礎,情緒無法進化成情懷,很多城市也就成了“沒啥好玩的”。

對於這一點,寧波的視頻號創作者@見鴻 就有自己見解,他說:“我覺得文化是有傳承的,讀懂一座城市,不應該是看它的浪花,而是看這座城市的礁石。一個城市的精髓內涵就是它的礁石。”

△中西結合的寧波海曙樓。(圖/視覺中國)

不止是寧波,視頻號中百花齊放的內容,正成爲各個城市村鎮中,從不動搖的精髓與內涵所在。視頻號創作者一次次的更新,高效而直觀地將一座城市的“礁石”送到觀衆面前,視頻號生態以熟人關係鏈爲底層邏輯的傳播模式,讓內容能精準觸達潛在遊客與文化愛好者。

本地居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們本就是這場文化傳播的重要一環,也因親身經歷着城市日新月異的文化而心生社區歸屬感與文化自豪感。直播間與評論區裡的即時互動與交流,又成了外地遊客獲取實用信息和個性化建議的渠道,進而影響他們做出的每一個旅行決策。

△寧波城市景觀。(圖/視覺中國)

微信視頻號爲高價值的城市文旅內容提供了新的土壤,平臺的社交基因又成了城市文旅傳播新的生長因子。就像寧波院士中心那棵巨大的香樟樹,當一座城市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通過自發傳播不斷變得枝繁葉茂,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也將重新深深扎回現實的土壤中,再孕育新的果實與寶藏。

只有在這個時候,“寧波”這兩個字纔是活的,纔是流動的,它帶來的不只是一時的網紅經濟效益,更是城市文化與在地生活、旅居體驗緊密結合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正如海明威筆下的巴黎,城市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如果你有幸在那兒生活過一段時間,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通過微信視頻號,人人都可以收到這場流動盛宴的“請柬”。

校對:黃金週;排版:林澤君;封面與頭圖:視覺中國

道貓嘰

你印象中的寧波是什麼樣的?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