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房山碑刻通志》再添三卷!

(原標題:助力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房山碑刻通志》再添三卷!)

近日,由房山委、區政府總體策劃,文化學者楊亦武編研、著述的《房山碑刻通志》卷二、卷三、卷五正式出版發行。《房山碑刻通志》共八卷,先期出版了卷一、卷四兩卷,至此一至五卷完成出版發行。其餘六、七、八三卷已經完成編著,進入出版階段,預計年內出版發行,從而完成全部八卷出版。

作爲房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的重點文化工程,《房山碑刻通志》被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列入2020、2021年“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任務清單”。

歷代碑刻,是研究歷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一把鑰匙,完整系統的碑刻史料,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是地方人文歷史最直接、最確鑿、最可信的文獻。在碑刻豐富的地區,完整系統的碑刻史料,其歷史信息的豐富和準確,遠遠超越任何其他文獻,它可以勾勒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全貌。

“此前出版過一些有關房山的碑刻資料,少則幾十件,多則上百件,缺乏系統性,對地方文化研究的意義不大。就目前出版的碑刻資料看,訛誤甚多,令人遺憾。”楊亦武說,房山碑刻衆多,居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內各區縣之首,亦居北京郊區之首,達800餘件。歷史年代自北魏、北齊、隋、唐、遼、金、元、明、清至民國,其分佈遍及境內所有鄉鎮(街道)。時代延續之久,分佈之廣,內容之豐富,令人歎爲觀止。

房山區作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西南起點,主體元素和基礎支撐,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中責任重大,《房山碑刻通志》以鄉鎮列卷,每卷鄉鎮下列村,村下錄碑,涵括房山全境,形成完整的地方碑刻文獻體系。這套房山碑刻總集,卷一至三爲大石窩鎮卷,其中卷三爲雲居寺碑刻專卷,因雲居寺在大石窩鎮域,爲體現地域文化的完整性,故列入大石窩鎮序列;卷四:城關街道、周口店鎮;卷五:蒲窪鄉、十渡鎮、張坊鎮、長溝鎮。即將出版的卷六:韓村河鎮、石樓鎮;卷七:史家營鄉、大安山鄉、霞雲嶺鄉、南窖鄉、佛子莊鄉、河北鎮、燕山辦事處、青龍湖鎮;卷八:拱辰街道、西潞街道、長陽鎮、良鄉鎮、閻村鎮、新鎮、竇店鎮、琉璃河鎮。

楊亦武介紹,《房山碑刻通志》不僅收錄碑刻原文,而且志、錄、注、考兼備:志,概述鎮村歷史文化及碑刻大略,介紹碑刻存在的鎮村歷史文化環境;錄,即錄入碑刻原文;注,註明碑刻的基本情況;考,對錄文進行考證詮釋。在錄文過程中,著者認真抄錄碑拓原文,校定舊志碑文和歷代錄文中的訛誤,刪衍補脫,確保碑文原真無失,力圖使本志成爲最爲可靠之碑刻文獻。著者在碑文考釋中下足了功夫,通過碑文的解讀,釐清歷史的來龍去脈。因而,此志不僅是一部碑刻志,更是一部以碑刻爲視角的地方誌。一志在手,即可全面瞭解房山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之方方面面。既爲房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歷史文化支撐,又爲“西山永定河文化”研究、北京史研究奠定了碑刻文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