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文化帶”的三種文化類型

(原標題:“西山文化帶”的三種文化類型)

【城市文脈·北京西山文化帶建設】

“西山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及“運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大文化帶,環繞着北京城這座文化核心區域,如衆星拱月,璀璨輝煌,盡顯北京歷史文化的無窮魅力。

北京有7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5處在三個文化帶裡,包括萬里長城的北京段、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明代皇家陵寢十三陵、清代皇家園林頤和園。“西山文化帶”實際上包括三個文化帶中的所有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北京段穿越了京西的羣山,京杭大運河的北端發源於京北昌平白浮泉,北京猿人遺址位於京西房山區周口店,明十三陵位於昌平天壽山,清頤和園建造於甕山(今萬壽山)與昆明湖一帶。由此可見,“西山文化帶”應該位居三個文化帶之首,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就文化類型而言,“長城文化帶”和“運河文化帶”都是單一的文化類型,而“西山文化帶”是綜合的文化類型。如果進一步加以分析,“西山文化帶”包括三種重要的文化類型:

第一種是早期人類活動遺蹟,即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周口店位於北京房山區,距北京城約百里之遙。從20世紀初年開始,國外的著名考古學家就紛紛來到北京,在周口店的龍骨山進行考古發掘,在經過十幾年的辛勤發掘之後,中外考古學家取得了衆多重大成果,在這裡發現了十分豐富的猿人骨骼化石、猿人制造的各種石質工具、多種古代動物和禽鳥化石,以及人類用火的遺蹟。這裡出土的人類化石十分珍貴,包括從直立人階段的北京猿人,直到新人階段的山頂洞人,形成較爲完整的人類發展系列的標本,具有巨大的學術價值。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證明早在70萬至50萬年前,人類就生活在北京地區,並在這裡不斷繁衍和進化,最終成爲今天的人類。其中,由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首次發現的完整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尤爲珍貴。

第二種是大型皇家墓葬。在“西山文化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位於房山區的金代皇陵和位於昌平區的明代皇陵。金朝帝王完顏亮在奪得皇權之後,從金上京(今哈爾濱阿城區)遷都到金中都(今北京),同時在金中都城西面的大房山中選擇吉地,建造皇家陵寢,然後把埋葬在金上京的金太祖、金太宗等祖先遺體遷葬到大房山的皇陵之中。這處皇家陵寢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可惜在明朝末年遭到嚴重損毀。近年來北京的考古專家對這裡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喪葬文物。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權,並定都北京。爲了鞏固北京的都城地位,明成祖特別選擇在北京城北面的天壽山建造了皇陵,稱長陵,表示自己至死也不離開北京的決心。此後的諸多明代帝王也不得不將陵墓建造在長陵周圍,遂形成了一組皇家陵墓羣,即明十三陵。

第三種是大型皇家園林。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在元代以前,北京西北一帶的自然環境非常好,羣山聳立,樹木蔥鬱,泉流奔涌,花鳥宜人,也就自然成爲人們旅遊的勝地。及金朝完顏亮遷都到此,以後諸帝在處理政務之餘,大多到此遊覽,遂建造有多處皇家行宮。到了明代,西郊一帶除了保留有一些皇家行宮之外,又開始建造有多處私家園林。而到了清代,帝王們陸續在前朝私家園林的基礎上又建造了一批皇家園林,通稱“三山五園”。清代建造的這批皇家園林,當以已經遭到嚴重損毀的圓明園和尚保存修復完好的頤和園最具代表性。頤和園是把江南園林文化的精華和北方都城園林文化融爲一體的傑作。而圓明園吸取了西方園林文化的特色,堪稱世界園林文化的典範。可惜的是,這處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在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炮火中遭到難以恢復的毀壞。

在“西山文化帶”中保存的豐富歷史文化遺蹟是北京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悠久歷程,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也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作者:王崗,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