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匯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晶:政策發力促進經濟平穩切換 大灣區互聯互通謀求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6月19日的陸家嘴論壇上,央行指出,將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更加註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此舉爲貨幣政策立場正式定調。

在匯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晶看來,過去十年得益於房地產和基建的快速發展,信貸規模擴張成爲政府調控的重要抓手。但在兩個行業進入調整週期後,貨幣政策將逐步從關注規模向關注價格轉變,將更注重通過7天逆回購利率等指標傳導到其他價格表徵。這意味着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或將進入轉型時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1%。5月份,CPI同比上漲0.3%,PPI同比下降1.4%。央行金融數據顯示,5月份M1、M2增速進一步放緩。

劉晶表示,消費復甦的步伐雖有波折,但服務性消費亮點突出。PPI下降幅度在收窄,CPI溫和上漲,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外需持續回暖,出口修復強於預期。此外近期支持房地產市場政策的密集出臺,顯示出政府穩經濟、促轉型的決心。

她表示,儘管面臨着一些結構性壓力,但經濟持續復甦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將繼續發力,爲經濟平穩換擋保駕護航。

目光移至大灣區。劉晶認爲,與紐約灣區等國際知名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互聯互通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從深圳外貿規模重回第一,香港提出“超級增值人”的最新定位,廣州GDP重回全國第四的表現來看,都體現出大灣區依然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出口提振強於預期,穩房市信號愈加明確

21世紀經濟報道:匯豐對今年下半年的宏觀經濟基本面有哪些判斷?

劉晶:我們基本上維持年初的判斷。從物價角度來看,PPI負增長幅度收窄,CPI溫和上漲,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消費方面,雖然有一些數據表現不如預期,比如“618”喜憂參半,但服務性消費整體表現較強。外需方面,出口的提振強於預期,內需恢復速度稍慢,整體來看需求端變化不大。

房地產市場方面,近期政府發佈的“517”系列政策與年初我們預期的今年將出臺穩房產政策相符。事實上,今年5月中央指出房地產工作具有人民性、政治性,是一個比較高的定調。目前市場對更大力度的政策有所期待。

金融數據:從看“量”到看“價”的轉變

21世紀經濟報道:央行指出,將逐步淡化對數量指標的關注,更加註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金融總量指標意義有沒有發生變化?

劉晶:過去十年是貨幣政策框架逐漸轉變的過程。最初主要盯住數量型指標,後來加入利率要素,進入量價並重階段。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未來將明確單個短期操作利率爲主要政策利率,如7天逆回購利率、配合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向市場傳達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信號。這意味着貨幣政策調控方式或將發生較大調整。

在2008至2020年期間,政府將房地產和基建視爲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推動了信貸規模的快速增長。彼時地方平臺對利率的敏感度並不高,真正起作用的更多是信貸量的調控。但目前房地產行業進入了調整週期,因此未來會更側重信貸價格。

21世紀經濟報道:一季度調整了金融業增加值覈算方式,“擠水分”效應明顯,匯豐對此有何看法?

劉晶:這與淡化對規模的關注的問題是相關的。調整主要優化的是季度覈算的部分,其目的在於更真實地反映金融業增加值,避免月末季末衝規模造成的過高估計。隨着時間的推移,新的核算方式計量出了基數和多期數據,在對比上將更具可比性。因此不必過度解讀這一現象。

21世紀經濟報道:最近下調存量房貸利率的呼聲再起,各地政策不一,您認爲施行的必要性有多大?

劉晶: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房貸償付金額,並且縮小存量與新增房貸的利率差距。目前我國房貸利率調整頻率較低,大約爲一年一次,這可能會催生套利行爲,如利用過橋貸款去降低借款成本。

因此,如果政策目標希望在存量和新增貸款中尋求公平性,可以參考一些成熟的國家和地區的運作經驗。首先可以提高利率調整的頻率,如考慮每季度甚至每個月均調整利率。其次,也可以考慮推行房產抵押貸款再融資、讓購房者與銀行重新協商,而非一刀切。

同時,降低存量房貸利率,讓購房者除去還房貸之外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或能起到刺激消費作用,但刺激消費有多重方式,也並非必須侷限於這一做法。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需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三大世界級灣區相比,長遠來看發展潛力如何?

劉晶:世界四大灣區在產業方向上各有側重,例如紐約灣區側重金融,舊金山灣區側重科技企業,東京灣區相對平衡。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而言,未來還需要加強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其中在城際地鐵的開通已有明顯進展。

先進灣區的經驗表明,城際地鐵有助於中心城市優勢的擴容。如果“一小時生活圈”的設想能真正實現,將大大提升住房的可負擔性,促進資源的平均分配和城市規模的合理擴展。目前來看,未來深圳除了繼續強化電子、電商等優勢產業外,還可以孕育更多新的增長極。

此外,廣州是大灣區內歷史相對長久的城市,在很多行業上都有底蘊和積澱。廣州的醫療水平較好,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市民會考慮到廣州來看一些疑難雜症。在旅遊業上廣州擁有很多歷史景點可以發掘。同時,廣州也在打造一些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的試驗區,未來在跨境資金池、自貿區發債上創新空間較大。

21世紀經濟報道:深圳今年1-4月外貿總額超越上海成爲全國第一城,長遠來看,這是偶然還是代表着未來趨勢?

劉晶:深圳外貿規模超越上海並非偶然。事實上,2012-2014、2006-2007以及上世紀90年代後期至2003年深圳的進出口總額也位列全國第一。深圳民企佔比高,外貿與近期跨境電商表現強勁密切相關。而上海的外企較多,正面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深圳向東盟和香港的出口佔比較多,但對上海而言相應比重就要低不少。

整體來看,大灣區正在積極地謀求更平衡的發展,無論上海和深圳誰是外貿第一城,兩者都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一向被稱爲“超級聯繫人”,半年前再次提出充當“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如何解讀其意義和職能的變化?

劉晶:香港提出“超級增值人”,意味着會重新發掘新的定位。一直以來金融、法律、會計一直是香港服務業的強項。而在生產性服務業有“微笑曲線”的概念,其形象地展示了生產前後的研發、產品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

香港提出超級增值人,意味着將依託其專業領域的優勢來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配合企業走出去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