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應探索“政府+保險+捐助”促進低空應急救援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林典馳 深圳報道

“低空經濟以通航爲主體,飛行爲核心。未來10年,通用航空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將拉動國民經濟數萬億級市場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應急管理部應急裝備專家劉大響表示。

6月29日,中信海直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深圳市南山區舉行。

中信海直是國內通航領域唯一主板上市公司,近期陸續開發深圳灣空中游、深圳往返珠海的城際飛行等航線,開展無人機運營業務,並與eVTOL製造商Lilium、沃飛長空等開展合作。

會上,多位專家表示,航空應急與醫療救援、空中交通與物流運輸將促進低空經濟發展。

有與會專家表示,eVTOL的製造成本大概是傳統的直升機的1/6~1/12,彼此之間將近10倍差距,運營成本也有5~6倍的差距。新型航空器的未來發展趨勢是確定的,未來3~5年內或許能看到明顯變化。

在研討會舉行間隙,劉大響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採訪。

逐步開放低空空域

劉大響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的設計和研究工作,是國產大飛機工程的倡議者參與者之一。鮮爲人知的是,劉大響是國內第一個牽頭提出開放低空和發展低空的航空專家。

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早在2009年4月,劉大響便聯合27位院士一同秘密提出逐步放開低空空域工作,彼時,劉大響認爲我國已具備開放低空空域的條件,1000米空域開放是加快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急需,是建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

經過十餘年的改革,截至目前,全國相繼組織了3輪較大規模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低空空域管理模式,對通航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談及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劉大響建議,應優先支持發展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如高鐵、機場),避免資源浪費和過度競爭,通用航空和高鐵應該是互補的交通方式,而不是矛盾的。

其次,空域開放是通用航空發展的關鍵,只有空域開放,各種新型航空器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今年以來,低空經濟中以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爲代表的新型航空器爭相迸發,隨着億航的EH216-S集齊適航三證,eVTOL真正踏上商業化運營的步伐。

在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總飛行師吳立軍看來,低空經濟整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以eVTOL爲代表的新型航空器有上千種,目前標準規章還不太健全。其次,由於低空經濟還處在前期發展階段,實際能盈利的場景並不多。

吳立軍觀察到,現有的低空無人機與傳統空客、波音等大飛機廠商不太一樣,原先是製造與運行分離,現在低空無人機則是製造和運營基本統一。

其次,eVTOL等新型飛行器對直升機不是替代,而是補充,預計未來直升機、無人機、eVTOL將長期並存、逐漸融合,最終向無人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三大方式促進應急救援發展

目前,應急救援主要依賴財政撥款,但這種方式難以擴大覆蓋面和市場規模。

對於促進低空經濟與應急及醫療救援發展,劉大響向記者談到,應採取國家財政撥款、社會保險專項基金以及個人捐款三大方式促進應急救援的發展。

劉大響認爲,通過鼓勵個人繳納小額保險費,即繳納的保險費可以作爲應急救援資金的一部分,同時保險公司也可以提供相應的賠付支持。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減輕政府負擔,還能提高社會公衆的參與感和公益意識。

其次,劉大響建議,將個人及企業捐款加入到航空應急救援保障體系中。

他強調,應急救援應該先籌款後行動,而不是事後籌款。這樣可以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調動資金和資源進行救援。其次,對於籌到的資金需要有嚴格的管理和監管機制,確保專款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