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供內地的“毒啤酒”!隱藏在身邊這麼多年,現在還有人天天在喝
最近香港消費者協會官網發佈引用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則消息,消息聲稱哈爾濱麥道啤酒爲有毒啤酒,報道中還提出了對哈爾濱麥道啤酒的檢驗結果聲稱,該啤酒類的生物胺含量以及don含量相對較高,長期飲用該款啤酒會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危害。
消息一經報道,在商店消費購買哈爾濱麥道啤酒並從酒內取樣的香港一方,就被哈爾濱啤酒一方反駁,他們聲稱自己的產品沒有流入到香港市場,該啤酒是對中國內地銷售的。
不站出來說自己的產品沒有問題,也沒有對自己旗下的產品進行檢測,甩出報告單給消費者們看,反而彎道超車說自己的產品沒有在香港進行銷售,陰陽怪氣,消費者協會策的產品不是自家產品。
拐着彎兒證明自己沒有問題,爲什麼不直接對產品進行檢測呢,網友們紛紛表示哈爾濱啤酒真是在甩鍋,此地無銀三百兩。
也不難理解,網友們爲什麼會不信任哈爾濱啤酒,畢竟現在哈啤只是頂着個名字裝國產品牌而已,它如今已然成爲了披着國產皮,內在卻是外企的產品了。
現在的哈爾濱啤酒是股份制公司,它的母公司爲百威英博,這可是妥妥的外資企業,其實第一開始哈爾濱啤酒並不是外企控股的。
哈爾濱啤酒(以下簡稱哈啤),它成立於1900年,是俄羅斯商人最先辦起來的,8年之後該啤酒廠改名,稱古羅里亞啤酒廠是由俄國人烏瓦特夫經營的,20多年之後,該廠改名爲哈爾濱啤酒廠,這次由中國人李竹臣和捷克人加夫列克共同經營。
從建立之初這個廠子就各種被轉手,等到後來它的分支和經營者變更就更加厲害了,1937年日本人建立哈爾濱啤酒分廠,1950年蘇聯紅軍將該工廠交給中國政府,並委任中國人爲廠長。
等到1956年,所有時代組建的哈爾濱啤酒廠統一合併成爲了哈爾濱啤酒廠,合併了實力就強了,三年之後該工廠使用玉米代替大米生產啤酒。
這種工藝使得哈爾濱工廠一炮而紅,經營方式模式以及生產工藝都發生改變,哈爾濱啤酒銷量是越來越好,1998年的時候就能在全國啤酒行業排第七,實力可見一斑。
本來大家以爲這個廠子能夠這樣一直紅火下去,結果2004年的時候美國釀酒商安海斯公司就收購了哈啤99.66%的股權。
從這個時候起,公司的性質就變了,百威的母公司收購了哈啤如此之多的股份,公司就私有化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不算是國有企業而是外企。
消費者們第一開始願意對哈爾濱啤酒買單,就是衝着他的名號,衝他是國家企業,等到後來被美國公司收購,人們開始不願意相信哈爾濱啤酒,他的可信度越來越低,所以出事之後人們也會更傾向於事實,而不是偏袒某個公司。
更何況這一次香港消費者協會一方也拿出了證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從當地商店購買了30款啤酒,並抽取樣本進行檢測。
根據檢測結果,30款樣本都被檢測出生物胺和DON,爲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是一種毒素,被稱爲嘔吐毒素,能夠侵蝕小麥燕麥玉米等穀物的病毒能夠產生這種毒素。
像是在釀酒的時候,用於釀酒的原材料就有玉米等穀物,這就意味着如果造酒商使用了病變後產生毒素的原材料,就會導致酒的質量也受到影響。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所設定的規則來看,這30款被檢測出有問題的啤酒,都含有這些有毒有害的物質,是不合格的產品。
如果攝入超過日耐受攝入量的DON,會導致人有中毒反應,噁心嘔吐,頭暈腹瀉等症狀,就會找上喝了劣質酒的無辜消費者,這些隱藏在酒裡的有毒有害物質就會攻擊消費者的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
能夠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巨大威脅的產品,不應該在市面上繼續被交易,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對這起事件就進行曝光,記者還聯繫了哈爾濱啤酒廠。
不過哈爾濱啤酒廠一方表示,他們並沒有在香港銷售酒品,暫且不說哈啤一方給出的回饋是否真實,單光看這件事情的邏輯發展,當某個組織或是協會對某企業產生質疑,並給出證據證明他們的某些產品出現問題。
組織或是協會以及消費者所在意的,明明是產品的質量問題,涉事廠商給出產品的相關報告與檢測證明,纔是對消費者和某些組織或是協會最有力的回擊。
在證明自身產品質量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再去考究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所提供的樣本是否真實,這樣的順序似乎才更符合一些人的求證想法,但哈爾濱啤酒廠並沒有這麼做。
不過正是因爲哈爾濱啤酒否定了產品本身,也有人注意到了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送檢的哈爾濱啤酒的相關產品,根據報道送檢的產品爲500毫升罐裝產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哈爾濱啤酒旗艦店致電之後,旗艦店客服表示旗艦店並沒有售賣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送檢的這一款啤酒。
現在無論是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一方,還是哈爾濱啤酒廠這一方,兩方都各執一詞,香港一方送檢的產品究竟是不是由哈爾濱啤酒廠生產的暫時還不能得到確認。
不過能夠被肯定的是,如果香港一方送檢的產品真的是哈啤生產的,那麼被檢測出來有問題的產品必須要依法進行處理,危害到人體健康的這些啤酒就不能在市場上繼續流通,如果產品不是該廠商生產,香港一方更應該對產品來源進行調查,並對哈爾濱啤酒廠進行相關的解釋,恢復該啤酒廠被莫名損傷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