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拜登新政上路 對全球及臺產業影響評估
美國總統拜登積極推動綠色永續發展,可望帶動電動車零組件需求成長,臺灣能源產業或有機會赴美設廠,參與其太陽光電基礎建設之供應體系。圖/美聯社
自2021年1月,美國新任總統喬拜登上任後,面對川普留下的政治遺產:「疫情下的美國」、「分裂的美國」、「反中的美國」三大難題,全球都關注他將會端出哪些解方。
據估算,截至3月16日,拜登共簽署37份行政命令,內容涵蓋防疫、反歧視、因應氣候危機、與產經發展等重要議題。
拜登的首要任務是讓美國從COVID-19疫情後復甦,在經濟上,國會已通過1.9兆美元紓困方案並正式實施。其次,他主張透過基礎建設激勵實體經濟,同時提防金融經濟是否過熱,財富分配是否惡化等問題。並在優先採購美國貨法規中,關注受創最深的中小企業,計劃提高採購產品是否爲美國製造的認定門檻等。
在拜登簽署的「美國供應鏈」行政命令中,半導體產業成爲地緣政治焦點。根據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向美國會提交的最終報告中,強調美國需建立「本土強韌」的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基地,加上英特爾、高通及超微等美國晶片巨頭敦促,拜登已將「提高國內半導體生產」納入國防授權法案中,尚待後續撥款程序加以落實。拜登選前也主張加大美國設廠與研發補助,並計劃未來十年將有3,000億美金挹注於AI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再生能源、電動車電池等技術,啓動前瞻技術研發計劃。
另外,與川普大相逕庭的是,拜登強調推動綠色化,所有基礎建設須考量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遷因素,更訂下2030離岸風力發電增加一倍、2035年美國發電廠達成零碳發電,2050年達到碳中和等目標;也規定聯邦政府帶頭採購使用潔淨能源、零排放的車輛,預計制訂更嚴格排氣標準、提出稅務優惠、資金補助等,鼓勵車廠重組和建造新工廠,顯見美國電動車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
至於全球關注的美中關係,拜登視中國爲唯一有能力挑戰國際秩序的競爭者,預估美中將激烈競爭,但美中之間「鬥而不破」局面持續。拜登擬成立抗中陣線、積極拉攏國際盟友,形成亞洲包圍圈,並在金流、貿易流、技術流與數據流上加強對中國防堵,採取「小院高籬」策略,持續管制核心技術,放寬非核心技術。針對供應鏈韌性相關產業如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稀土礦物、醫藥等進行風險評估,但也暫緩川普時期對抖音、微信禁令的法律訴訟,重新評估其國安風險。
拜登上任對臺灣產業將有何影響?預期會依循川普模式,臺美產業合作秉持「務實低調」辦理。由於外部不確定性下降,聯邦與各地政府可專注於控制疫情與疫苗接種,加上紓困計劃帶動消費,有利促進臺灣對美出口成長。加上拜登關注高科技業利益,工研院預期美國關稅與技術防堵短期不會解除,若中國投資環境持續惡化,臺灣資通訊大廠持續分散佈局,將產能由中國轉移回臺灣或東南亞、印度地區。
從產業面來說,拜登執政後,其政策對臺資訊電子產業、金屬機電運輸產業、石化、能源及生醫等產業影響各有利弊。一方面,美提升戰備產業國內自給能力與進行技術追趕,雖衝擊我國半導體產業,但5G、AI等新興應用將擴大半導體市場規模;而拜登積極推動綠色永續發展後,雖可能增加臺灣資電產業的綠色材料使用成本,但同時帶動了電動車零組件需求成長,臺灣能源產業或有機會赴美設廠,以參與美太陽光電基礎建設之供應體系。至於拜登主張多邊圍堵形成抗中陣線,臺灣資通訊產業需觀察是否分化爲兩個獨立供應體系;拜登或延續歐巴馬時代健保系統,之前臺美生醫產業在防疫過程中,已建立對話機制與平臺,後續或可延續相關機制,進行長期性合作。
面對新任的「美國隊長」,政治新局或稍抑止了全球被激化的對峙氛圍,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裡,期待臺灣產業快速反應、強化競爭力,才能站穩利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