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美國最新晶片禁令 將如何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

美國科技審查範圍擴大,即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全球晶片製造商也不得不重新權衡。圖/美聯社

從2018年的貿易戰到今年8月發佈的晶片禁令,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措施,變得更有針對性。與覆蓋各種產品的貿易戰不同,晶片禁令的重點聚焦在中國科技業,將科技審查收緊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首先,此次禁令針對的不再是單一企業或某種技術,而是涉及更廣泛的中國企業和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軟體和記憶體晶片。其次,晶片禁令的衡量基準正在降低,在美國的要求下,企業需在短時間內確定其產品的最終用途。第三,禁止美籍技術人才協助和服務中國晶片製造商。

這些禁令使得外國企業與中國做生意變得十分困難,進而削弱中國整合全球科技的能力。

在全球開始關注供應鏈安全的背景下,對晶片在哪裡生產和由誰生產的擔憂,是政策討論核心。美國專注軟體、設備和設計等上游環節,在半導體供應鏈中擁有高附加值,這意味着美國在遏制中國技術升級方面佔有優勢。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爲何在當前關頭把矛頭對準中國?事實上,從2017年至今,中國半導體需求市佔率從34%上升到了40%。2015年後,晶片超越石油成爲了中國進口規模最大商品,截至2021年晶片進口總額達4,330億美元。中國也在加強產業政策,打造國家主導的領軍企業。

其實,中國在晶片產業前進的努力似乎並不怎麼成功,以營收計算的市佔率從2019年的5.5%下降到2021年的5.2%。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中國正在晶片產業的一些分支領域取得進展。雖然目前整體市佔率和獲利能力還不高,但中國企業在低端供應鏈已擁有較高的市佔率,並開始在先進技術上取得一些突破。

中國的製造產能份額(包括在中國的外國企業)從2019年的20%成長到2021年的24%,如果不包括在中國的外企,則是15%。此外,中國購置半導體設備份額日益突出,這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這意味中國的技術進步仍然建立在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之上。

對經濟和行業影響,我們以下列情況爲基礎來討論:中國可能面臨更加嚴格的科技審查,對半導體行業意味着獲取外國技術和人才具有挑戰性,實現自給自足更加困難。全面封鎖晶片和成熟製程的可能性較小,因這會嚴重打擊中國經濟和全球供應鏈,在全球通膨壓力較大的現階段,對美國來說成本過於高昂。對中國而言,政府一定會加大對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和收購外國半導體公司,這可能會從全球政治層面加劇保護主義情緒和投資審查。

由於美國的科技審查範圍擴大,即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全球晶片製造商也不得不重新權衡。晶片禁令實施後,對短期收入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全球排名前五的晶片設備製造商中,中國爲其貢獻的收入佔比,已從2017年的7%成長到2022年第二季的25%。不過,由於外國企業在中國製造產能中所佔份額高達40%,應可爭取到一些禁令的寬限時間。只要結構性需求依然存在,外國企業可將生產鏈遷移到亞洲其他地區。不過,這帶來的直接衝擊依然慘痛,可能會影響到全部收入的15%。

去庫存週期和地緣政治風險是導致半導體需求減弱的雙重打擊。我們已進入美國科技審查的時代,審查確認價值鏈的所有環節和最終用戶。與之前的措施相比,最近的晶片禁令像一枚重磅炸彈,可能會改變半導體行業的格局。這次禁令封鎖的技術廣泛,更加難以繞過。這意味着晶片行業將會朝着分化的方向發展,雖然現在尚無跡象,但可能性會愈來愈高,特別是就先進製程的晶片而言。

當前的全球充滿不確定性,但有兩個趨勢是確定的。首先,通膨只會愈來愈高。其次,半導體價值鏈將會出現類似「SWIFT」的科技審查系統,亞洲作爲全球高科技製造業重地必然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