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人們爲什麼要搶衛生紙?
當疫情蔓延時,你去搶衛生紙沒?圖爲大賣場陳列架上的各類衛生紙商品被一掃而空,架上空蕩蕩。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世界上有災難的時候,很多人都忍不住去搶衛生紙,例如1973年的經濟危機還有這次的肺炎疫情。在澳洲、美國、臺灣都看到了這樣的新聞,甚至還有人因爲搶奪快賣完的衛生紙而打架的事件,讓看到新聞的人感嘆,怎會有這麼可笑、不理性的行爲。但是,當自己去大賣場時,這些笑別人的人,許多也忍不住去多買了兩條衛生紙。
以這次新冠疫情來說,衛生紙不能吃,也不能防疫,且政府與各界都表示供應無虞,口罩的原料跟衛生紙不同,臺灣根本不可能出現衛生紙缺貨的狀況,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去搶?
我們可以用「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解釋這樣的行爲。自我決定論是由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Richard Ryan以及 Edward Deci在2000年時所提出,他們用三個基本需求,包含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 去解釋人的所有行爲動機。
所謂「自主」是指人總想要自主的決定某些事情,自己發動或去終止這些事情,且需要隨時瞭解更多的資訊,但疫情非能自控,面對突然的流行病,不管是因此不能出門,必須隔離,失業,生病,甚至是每天眼看着許多人受苦或離開人生,心中有莫大的恐懼,且根本不知道到底病毒是如何來,何時才能被消滅,何時生活能回到平常,所以不能自主的壓抑急遽升高,面臨這樣的困境,人會想找些自己還能做的事情去自主的舒緩一下。
「勝任」是指人需要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面對着各種困難,不管是飢餓了找東西吃,遇到危險了趕快跑,想睡了就去睡或喝點咖啡提神,對老闆不高興就在私底下罵他,人總是不斷的克服困難來獲得滿足與成就感。若無法執行工作去滿足勝任的需求,也會有很大的不舒服感。在這個防疫期間,許多地方不能去,大賣場與超市則是少數非去不可的地方,能夠去買點衛生紙也算是搶贏別人,對預防未知的變化,好像也有一點點的幫助。當口罩已經都買足配額了,食物也買夠了的時候,多搶兩條衛生紙能夠提高不少成就感,說明自己能夠勝任。
「歸屬」是說當別人都去做某些事時,自己應該也要去,這樣做才讓人安心,萬一別人知道了比我多的秘密,我沒做的話,是不是就太不好了?自古以來,人類遇到洪水或猛獸襲擊時,看到其他人都跑了,本能上自己就會跟着跑,有時候,並不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連去吃飯時,看到很多人排隊的餐廳,就認爲自己也該去排一下,以免自己失去了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所以當看到媒體上報導某些國家正在搶衛生紙時,就會激起人類本性,想要去附近的超市搶一些,而在超市裡看到其他人正搶衛生紙的人,就更會激起意識,驅動自己自主的透過敏銳觀察與反應力,趕快跟這些洞燭機先的人一樣,買到自認爲可能會缺貨的衛生紙,證明自己對抗災害還是挺能夠勝任的。
那爲什麼不搶其它的東西?因爲衛生紙便宜、體積大,又比較輕,一定會用到,不會過期,摸起來軟軟的很舒壓,且一大條很佔空間,秀出來很顯著,回家時全家跟鄰居都會看到,甚至歡呼,放在家裡的儲物櫃,就像是升起了一個旗幟宣告本家庭已經超前部署,很有成就感。所以我給的結論就是:搶衛生紙就是「人類不理性本性衝動下,最理性的決策」。你去搶衛生紙沒?作爲理性的學者,我當然沒去搶,因爲去到賣場時,已經賣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