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臺灣的人才競爭力 除了英文,還需要什麼?
二十年前,沒有英文能力,少了點競爭力。二十年後,英文能力,這是基本能力,算不上競爭力。二十世紀的我們,專業能力外加英語能力,是競爭力的基本門檻。現今,橫跨各個產業的菁英分子,企業領袖,組織重要管理階層,憑藉優秀的英語力打下各個產業江山,讓沒有加入聯合國的臺灣,跨出島國疆界,縱橫世界-英語力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使爲數不少的菁英分子脫穎而出。
但是,現在英語能力是職場的基本條件,不再是菁英分子的標籤。尚未讓任何世代滿意的教改,反倒使人擔心我們可以繼續維持競爭力嗎?或人才的競爭力可以協助的不單是大型企業或國際企業,中小型企業也可以雨露均霑嗎?甚至,天真有創意的年輕世代可以有競爭力的大膽創業成功嗎?
試想二十年前,蓋房子、賣小籠包、販賣手搖杯、經營小吃店、開雜貨店、從事運輸工作需要使用英文嗎?英文和上面食衣住行的商業活動有何關聯?二十年前,大部分人的答案應是不需要。英文的使用應當只限於某些特定行業,與國外有聯結的行業或活動纔會有需求。甚至,企業內或公司組織內,僅有部分部門,例如,進出口單位、研發部門或行銷部門,對英文有需求,其他單位不一定需要。
二十年後,賣小籠包還是賣小籠包,賣飲料還是賣飲料,爲什麼是需要?答案顯而易見,英文把原來技術層面的本質在國際化的趨勢中,推升到不同的層次,和國際接軌,與國際溝通,讓商品或服務走上國際。
接續的是,下個世代,甚麼纔是人才需要的競爭力?除了英文,從我們現在離不開網路的生活,我們已不須假設,程式能力就是下個世代的競爭力。英文爲我們這個世代與國際溝通,程式能力爲下個世代和世界溝通。
我們科技島國,其中與科技相關的工作,需要程式能力,乃想當然爾。但是,若非從事科技業或與科技相關的,爲何要程式能力?事實上,具備程式能力的人才不一定要做工程師,他可以在職場上有多元的選擇,因爲程式能力是協助將工作與機器溝通。在生活及工作上的各種問題,以邏輯的思維拆解問題,快速理性的提出解決方案,甚至將新創的想法,有效的具體實現。過去,有英文的小籠包走上國際;現在,有網路的小籠包走向四面八方。藉由軟體及相關服務,擴展更多通路,延伸不同市場。
在跨領域的應用發展上,程式將商品及服務的廣度大大的提升。生活上的例子比比皆是。Food panda、UberEATS,將以前餐廳用餐,內用或外帶,延伸出大量外送服務;Fits.Me、SnapLook虛擬試衣間,網路購衣前可以模擬尺寸、樣式或搭配,將原先搶奪實體服飾的網路服飾商店,再增加網路誘因,使原先恐懼換貨或退貨而不敢嘗試的消費者,開始網路購物;VR/AR也不限於娛樂炫酷功能,現在走入校園,愈來愈多教師利用VR/AR,將抽象或虛擬實體帶到教室現場;爲防堵新冠病毒,全世界的人羣一圈圈的隔開,視訊軟體又將隔開的人們帶回工作現場、教室,而相隔異地的親人朋友也因視訊軟體而團聚,軟體將工作的應用延伸到一般消費市場。在人工智慧、VR/AR、自駕車、大數據等技術的持續發展下,軟體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只有更多,不會變少。因此,服務創新事業及軟體發展快速,如有相關的軟體經驗,對於許多新興創業團隊,成功的關鍵因素也取決於程式軟體方面的差異化。
相較於英文,程式語言也會變成是世界語言,沒有國界。現在的生活,程式軟體無所不在,人類的明日世界也必然是浸透在程式軟體的運作中。如此的趨勢,世界各國自2012年起均開始注重程式教育。愛沙尼亞,一個東歐的小國,Skype公衆測試版的推出國,也就是Skype的發源地。2012年"Proge Tiiger"計劃,讓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程式,七歲寫網頁的HTML、16歲進階學習Ruby、Python、Java等程式語言;2014年英國規定5~16歲 ,「電腦運算」爲必修課程。11歲以上,他們就要會兩種以上程式語言,打造自己的程式;而美國歐巴馬總統,在2016年提出「全民電腦科學教育」計劃,從幼兒園學童到高中生,都要接受完整的電腦科學教育。舊金山區,八年級學生,程式教育爲必修科目。芝加哥,一年的程式教育是高中的畢業門檻。這次的教育浪潮,其作用力遠遠大於英語力。對國家及社會的發展有關鍵的影響。此等思維,不限於科技業,各行各業均面對這從未停歇的巨大沖擊。受過程式思維運算能力訓練的人才,才能面對科技趨勢的變革,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們不樂意見到未來世界是以兩種人做劃分-會程式和不會程式。但我們經歷過世界以兩種人劃分-會英文和不會英文。曾經,一個專業加上英文能力,讓我們這世代接軌世界,許多人才發光發亮。現在,一個專業、英文能力加上程式能力。這應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才能讓我們的年輕世代擁抱希望和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