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臺灣除中國外,還能深耕菲律賓!
圖/路透
一直以來外界總會擔心臺灣會步上菲律賓的後塵,受困於自由貿易度不夠,只好出口年輕人力。事實上,菲律賓曾經是亞洲第二富國,二戰後靠着美國,國力曾強大到僅次於日本,如今整個國家陷入貧窮困境與不斷政爭,只能以大量輸出勞力,做爲外匯存底的主要來源。估計菲律賓海外勞工人數累計已突破1,000萬,每年匯回薪資高達240億美元,而光是在臺8萬多的勞工也能匯回4億美元。
從近來進出口的依賴度來看,以2013年爲例,中國(含香港)佔臺灣對全球經貿總額的29%,其次是日本與美國的11%與10%。除了中美日,臺灣可以積極分散經貿風險到東南亞新興國家,例如:離臺灣300公里的菲律賓,目前僅佔臺灣進出口總額的2%,應有充分積極利用的空間。
菲律賓其實待開發的空間還很多,由7,107座島嶼組成,人口多達1億4百萬,擁有1億支手機。礦產資源也算豐富,銅蘊藏量居世界第4位,鎳居第5位,黃金第3位,鉻鐵礦第6位。然而在電力產出上僅有臺灣的1/4,價格也貴得嚇人,電價遠高於臺灣的三倍,足以凸顯基礎建設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儘管政局時有衝突,但最大城市達沃(Davao)有着與臺北市相當的治安水準。2012年,外商對菲律賓總投資68億多美元,臺灣雖是前十大,但僅佔0.85%,前3名投資來源國依序爲荷蘭、日本及美國。而中國像在深耕非洲一般,已有多家企業在菲律賓各省13處開採礦石。2012年7月菲律賓總統艾奎諾簽署行政命令,在新的利潤分享法律通過之前,不再批准新的採礦合約。菲律賓也利用其官方語言的英語優勢,大力推動商業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的服務產業,該產業平均近年成長20%以上。
菲律賓在2013年已是臺灣第六大出口國,而臺灣是菲律賓的第四大進口國,顯示經貿網絡已具規模。針對菲律賓的進口需求,判斷臺灣的出口能力,減去已發生的金額,就可以排序潛在增加出口的六分類項目:電腦周邊、1,500cc~3,000cc的汽車、多層陶瓷固定電容、手提電腦、鍍錫鍍鋅鋼片,80V以下的電感、聚乙烯、聚丙烯,這些是理想上可各增加1億美元以上的臺灣出口品項,在不需要只考慮低廉工資與土地成本,造成製造業外移的窘境,可以間接移轉對中國出口的依賴,但是得面對中美日韓的紅海競爭。
臺灣與菲律賓之間,有許多雙贏的可能。新思維是臺灣企業可以善用菲律賓的公私夥伴關係等相關政策,針對需求項目:農漁加工業、創意業、防災減災與重建項目、能源業、綠色產業、基礎建設、建築、汽車、造船、旅遊業等範圍,提出系統服務的解決方案。例如:與菲律賓地方政府談合作,設立海浪、風力、太陽能發電,就近輸配到漁村社區用電,裝配遠端控制的預付式電子電錶,銷售直流節能家電(LED照明、冰箱、電扇、洗衣機),利用在地勞工由海運建材延伸造橋鋪路,投資建置在地農漁食品加工廠,並收購經銷貨物,普及電動機車或電動單車銷售與租賃,提供遠端醫療檢測服務,逐步拉小城鄉差距。需要有當地政府的政策配套,需要與在地企業合資系統服務公司,才能將先期投入得到永續營運與維護獲利。不只提供了當地就業機會,繁榮點亮了一個接着一個的漁村,也讓臺灣年輕世代有人生驕傲的經歷。
對臺灣而言,臺灣島國絕對需要以出口爲導向與具永續競爭力的製造業,不用擔心臺灣未來會沈淪成目前的菲律賓,因爲菲律賓可以因着臺灣而成爲共榮雙贏。不僅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善用貼近當地的合資系統服務業,回饋國內的異業整合訂單,增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出口動能,爲雙方政府與雙方企業達成多贏的局面。企業的異業結合較難維持長久,臺灣又多是中小企業,因此更需大企業公平帶領整合,而對於開發落後國家科技應用,更該留意Frugal Innovation(節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