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疫下銅價上漲的三個原因

能源轉型將導致對銅強勁需求,但銅供應增長異常緩慢。圖/中新社

自2020年3月的低點以來,銅價上漲125%,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價格錄得歷史新高的大宗商品之一。銅價上漲源自多種因素,下面將逐一深入探討。

銅供應增長緩慢

銅礦產量在過去三十年的增長遠低於其他大多數金屬,僅增長123%。同期鋁的產量增長256%,鐵礦石產量增長257%。2013年以來銅礦產量增長緩慢,僅爲每年1.7%,不到鋁的4.6%年供應增幅的一半。

銅供應增長異常緩慢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2010年初到2016年初,銅價下跌58%,幾乎跌至銅礦的生產成本,從而抑制了對銅礦開採和礦石加工設施的新投資。其次,銅礦石的銅含量隨時間流逝而逐漸下降。雖然銅的總探明儲量繼續增加,但開採成本一直在攀升,其中大部分成本是能源費用。

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可能導致對銅和其他金屬(如鋰和鈷)的強勁需求。太陽能成本在過去十年下降了近70%,而電池成本的降幅與之類似。自1990年以來,太陽能和電池存儲的成本下降近98%。如果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十年持續下去,我們可以憧憬一個能源充沛、零碳排放的未來,但這個未來將需要更多銅絲。

這種能源轉型在地面交通中已經十分明顯。2021年,電動汽車(EV)的全球銷量暴漲160%,達260萬輛。而且,這些電動汽車佔全球汽車銷量的比例還不到4%。如果電動汽車銷量繼續如此快速增長,增加其相對於內燃機汽車的市場份額,將意味着銅和其他金屬的需求迎來強勁增長。電動汽車成本一直在迅速下跌,到2020年代下半葉,電動汽車可能會比內燃機汽車賣得更便宜。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電動汽車需求增長最快的是中國,去年電動汽車銷量增長近190%。即使不考慮電動汽車銷量,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年一直是銅需求的最重要來源。

中國的影響

每年中國會買入約40%~50%新開採的銅。一些原銅在中國國內使用,而大部分作爲中間產品或製成品的零部件再出口他國。中國製造業的增速通常與銅現價,及未來三到五個季度的銅價密切相關。要衡量中國製造業的增速,我們更傾向於使用克強指數,該指數可衡量電力消耗、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與中國官方GDP相比,這個指標更能反映銅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情況,因爲中國官方GDP還包括服務和政府支出等與原材料關係不大的部分。

中國經濟增幅在新冠疫情初期驟降,然後在2020下半年和2021上半年實現反彈。銅價緊隨其後出現反彈。自此之後,中國的工業增速顯著放緩。隨着中國經濟放緩,銅交易價格橫盤數月,到過去幾個月才重新開始溫和反彈。銅價近期上漲可能與俄烏衝突有關。俄羅斯2021年的銅產量爲85萬噸,約佔全球產量的5%。

中國經濟仍在增長,但目前正在遭遇一些不利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上漲、房價下跌、出口增長放緩、債務水準高企、企業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以及貨幣升值。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繼續放緩,可能會致使銅價在今年稍後或2023年面臨壓力。然而,如果銅價在中國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繼續上漲,那麼上述能源轉型可能就是其幕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