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選/蘇益仁:扶植臺灣研發新藥 現行補助太少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期間,臺灣疫苗政策一錯再錯,首先錯失預採購國際疫苗時機,接着扶植國產疫苗量能不足,讓防疫之路崎嶇顛簸。生物科技產業一直被視爲下一個護國神山,但生物產業條例卻有諸多問題亟待克服,否則仍寸步難行。

新藥研發從臨牀前試驗一路走到完成三期臨牀,每一步驟都需要二大要素「資金」與「人才」,臺灣卻是雙缺,長期缺乏研發人才,且因市場規模小,創投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資金協助高風險產業。在惡性循環下,生物科技產業體質瘦弱。

二○○七年臺灣通過生物科技產業條例,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推出「價創計劃」,經濟部推出「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劃」,這兩項計劃均希望扶植臺灣研發新藥能力。以新藥研發歷程爲例,從找出新藥物質,再進入到臨牀三期,每一階段都需花費「億元」以上資金。

但不管是科技部或經濟部的計劃,所能申請到的資金頂多新臺幣三千萬元,且兩者僅能擇一申請,而依照生物科技條例,新藥臨牀試驗進入到第二期才能「興櫃」募資。

在新藥研發的前段時期,如果資金不足,根本走不下去,部分公司爲了取得興櫃的資格,向國外買斷第一期臨牀試驗結果,在臺執行二、三期臨牀,但如果是具有潛力的新藥,怎可能釋出第一期臨牀成果。

政府應提高價創計劃或A+計劃的資金,至少以「億」爲單位,作爲補助金額。此外,有必要修正生物科技產業條例,讓新藥臨牀試驗可興櫃階段,往前挪移至臨牀前試驗,讓生技公司籌措足夠資金走完研發之路。當臺灣有能力研發新藥,專業人才纔會逐步回籠,生物科技產業纔可能成爲下一個護國神山。(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口述、記者陳雨鑫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