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被忽視 彭明輝:設「研發基金」助扶植

財經中心臺北報導

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秉彬感慨,中小企業佔臺灣企業總數的97.7%,吸納臺灣78%的就業人口,是對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族羣,但目前三位總統候選人都未提出對中小企業實質的「照顧」政策。對此,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提議,可以成立「研發基金」扶植中小企業。

彭明輝在部落格上寫了一篇《一個「研發基金」的倡議》,指出「政府財團的錢,到底有幾%流注到中小企業?假如把這些錢直接給中小企業,是不是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他提出當全球普遍發生青年失業潮,有必要思考:「臺灣的首要目標是追求GDP的成長而犧牲就業率?還是要發展中小企業來促進就業?甚至培植優秀的中小企業來從事研發,以便同時提升GDP與就業率?」

彭明輝指出,臺灣政府以爲中小企業沒有研發能力,但在亞洲新興國家韓國競爭下,沒有研發能立的中小企業將很難生存,「政府並沒有積極在檢討如何修改相關政策,以便讓有能力且有心於研發的中小企業得到必要的挹注。」

他提出三合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治忠,以個人經歷提供的具體案例。周治忠是清大工化第一屆畢業生,留學美國後回臺服務,後來自創三合化學,十幾年前,他大幅投入研發,希望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性發展後,可以得到政府協助,取得轉型所需要的資金,「後來該公司發展出生質燃料關鍵技術的酵素酯化技術(ET Process; Enzymatic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ss),並取得美國專利(US 7473539)與歐洲專利(EP1637610),但是在進一步向潛在金主證實其專利之商業價值前,他必須要建造一示範工廠(Demonstration plant)。偏偏,在這階段他的資金已經用罄。」

經濟部各種研發補助,對於中小企業設定額度都太低,無法支持難度較高、資金需求也較高的研發,周治忠想以專利向銀行貸款,但是國內智財評估制度專業能力尚在起步階段,無法解決他的困境

彭明輝舉出英國例子,「英國皇家學院(Royal society)有募集而來的非營利基金The Royal Society Enterprise Fund,專門協助有商業潛力科學卓越性,且友善環境的小公司,讓他們可以用基金去發展與成長。而且靠着皇家學院各領域的傑出專業人才,來評估與遴選有潛力的小公司,有機會比商業化的創投在更早期看見這家公司的潛力,也有機會加速科學研究成果的商業化」,重點是「造福人類,而不是造福財團或創造GDP」。

彭明輝表示,周治忠希望能在臺灣發起如英國的這樣一個「私人合資的非營利公益基金」,獎勵中小企業從事有助於臺灣社會發展的研發。他呼籲有興趣意願者可與他或周治忠聯繫

→詳細內容請見彭明輝的部落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