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發展中國家須摒棄美式保護主義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2月13日發表題爲《發展中國家應當摒棄美國式的保護主義》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經濟學教授、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阿爾溫德·帕納加里亞。全文摘編如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近50年裡,美國領導了藉助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努力。1994年,美國召集123個國家簽署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條約,世貿組織包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同時擴大了其管理範圍以涵蓋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自相矛盾的是,美國目前的產業政策對它曾如此努力建立的多邊貿易體制將構成生存威脅。

自2016年以來,美國一直拒絕批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的新法官人選,並阻撓對任期屆滿法官的重新任命。到2019年12月,爭端解決機構的法官人數減至僅剩1人,低於進行訴訟仲裁必須最少有3名法官的要求。因此,目前不存在解決世貿組織成員間貿易爭端的有效機制,從而大大增加了成員國採取有違自身法律義務的政策的可能性。

2018年,隨着爭端解決機構事實上停止運轉,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進口洗衣機和太陽能電池板徵收了關稅。此後不久,特朗普政府又宣佈對鋼鋁產品和大量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繼任總統喬·拜登非但沒有取消特朗普的關稅,反而採取了包括1萬億美元生產補貼的產業政策,豎起額外的貿易壁壘。俄烏衝突導致西方對俄羅斯的大規模經濟制裁,使得已經不確定的全球貿易前景進一步複雜化。此外,特朗普還發誓說,如果他在2025年重返白宮,他會對大多數進口商品徵收10%的統一關稅。

到目前爲止,這些事態還沒有顯著減緩國際貿易。全球商品出口在新冠疫情後出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彈,從2021年的22萬億美元和2018年的19.5萬億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25萬億美元。

美國的關稅及其貿易伙伴採取的報復性措施的經濟衝擊相對較小。雖然鋼鋁產品和中國商品的進口商受到了影響,但美國商品貿易——即便是與中國的貿易——依然強勁。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卻沒這麼幸運。除了少數例外,如韓國、新加坡等,發展中世界只是在世貿組織成立後才擁抱了貿易開放。因此,這些國家內部對外向型政策的支持仍然脆弱。

美國轉向保護主義以兩種明顯的方式損害開放貿易。首先,它將培養一種保護主義思維。當世界上支持貿易自由化的首要國家美國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時,這將向其他國家發出這樣的信號,即它們也可以從這樣的做法中獲益,並可能鼓勵它們迴歸以“進口替代工業化”爲中心的發展戰略。

其次,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常常面臨對美國關稅作出反制的政治壓力。例如,印度通過對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來報復特朗普的鋼鋁關稅。即便像印度這樣的大國也缺乏損害美國經濟的市場力量,或者此類報復性關稅的代價將主要由本國公民承受,似乎也無關緊要。

鑑於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比美國小得多,自由貿易政策在推動它們的經濟增長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在全球貿易碎片化存在潛在解決方案的同時,地緣政治動態和主要國家的自私議程將構成重大挑戰。儘管如此,面對一個分裂的全球經濟,設法保持本國市場開放並與儘可能多的夥伴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將有更大機會平安度過當前的風暴。(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