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新型城鎮化須注重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王曉玲李軍傑)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6年年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認爲,文化生態民族發展延續的根基,在新型城鎮化中應注重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以避免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文化個性失落”“環境污染”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不到18%已上升至目前超過5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6.1%。有與會專家預計,未來20年將會再新增3億城鎮人口。值得關注的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部分城市建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文化個性失落、歷史遺蹟消失、千城一面”“城市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相關研究也表明,從全球範圍看,生態環境問題均直接或間接與城鎮化有關,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會遭遇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獨特標識,是一個城市感召力吸引力所在。除了交通、商業、人才共性因素,城市還需要具有特色的文化、人文環境才能爲其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另一方面,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健康、綠色的生活環境需求越來越強烈。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新型城鎮化進程當中的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已成爲我國轉型發展時期面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是衡量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認爲,文化與生態屬於不可移動的軟、硬資源要素,是任何國家民族發展延續的根基,傳承歷史文化和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關係民族命運的重大歷史使命,必須要在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美的生態環境。

針對如何在城鎮化發展中傳承歷史文化和保護生態環境,與會專家建議從制度理論以及技術創新方面着力

王偉光建議,有必要研究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文化和生態體系,建立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同時探索和構建相關的體制機制,讓全社會成員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積極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原建設部部長汪光燾也表示,要加快推進機制創新,把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全過程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提出,從理念體系、目標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示範體系五個維度構建綠色城市建設理論,重新審視人和自然的關係。

在具體實施方面,除了有制度支撐和理論引導,還需要技術、資金等現實條件支持。以文化傳承爲例,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張曉明表示,城鎮化中的文化傳承需要技術手段支持,比如解決城市文化資源評估技術難題,以避免城市規劃隨意開發文化資源,拍腦袋投資旅遊項目的問題,從而遏制建設性破壞狀況。

在城鎮化成本支付方面,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浙江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平認爲,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土地要進行一體化開發建設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資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之間自我強化的正反饋聯繫,才能切實解決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錢從哪裡來和到哪去”的問題。(完)

(原標題:專家:新型城鎮化須注重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