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熱捧,飛行汽車要來了?

本文系本站新聞本站號【特色成長計劃】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我們想要的,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根本方法。

文丨華商韜略 李 君

從無到有,飛行汽車的夢人類做了一百年,在褒貶不一的聲音中,如今面目已愈發清晰。

【汽車上天,一夢百年】

你有沒有想象過這樣的生活:

不用再忍受通勤之苦,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花3分鐘就能“飛”去上班?

這世上從不缺天生的狂想家,像飛行汽車這個聽起來怎麼都不靠譜的想法,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腦洞大開並付諸行動了。

1917年,美國工程師格·寇蒂斯製造了一款翼展長達12.2米、由一臺100馬力的發動機驅動的鋁製飛行汽車(Autoplane)。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算不上飛行汽車,因爲Autoplane只實現了短距離的飛行式跳躍,並沒有上天。

不過,因爲此舉前無古人,具有開創性意義,格·寇蒂斯還是被譽爲“飛行汽車之父”。

1921年,法國工程師雷內·唐皮耶設計了一款飛行汽車。在當年巴黎航展上,這款汽車還神奇地跑了2個小時,但由於身型巨大,平均時速只能達到24km/h,飛行高度也很低。

1949年,被譽爲“現代飛行汽車先驅”的莫頓·泰勒設計製造了名爲Aerocar的飛行汽車,這是世界上首款最接近量產的飛行汽車,設計採用可摺疊式後機尾,在路面行駛時可以收起機翼。然而,因爲沒有實用價值,這款飛行汽車最終也被擱置。

人類對飛行汽車的追逐並沒有因此中斷。此後幾十年,陸陸續續還有很多發明家前赴後繼,

只可惜的是,都沒翻騰起大波浪。

如今想來這是必然的,在汽車工業尚未成熟的20世紀初期,地面駕駛都還沒普及呢,哪裡會有人關心汽車能不能上天?再加上硬件和技術也跟不上,飛行汽車就是個科幻片裡遙不可及的夢想。

▲科幻片《西部世界》中的飛行器

進入21世紀,隨着無人駕駛技術和新能源動力技術的突破,飛行汽車也隨之有了質的推進。

2009年,飛行汽車製造公司Terrafugia的飛車產品Transition全球首次試飛成功。2018年,全球首款量產飛行車PAL-V開始接受預定。

這兩則突破性的消息,給行業再一次注入了興奮劑。人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於此,一場新的逐鹿之戰也開始在全球上演。

【羣雄逐鹿,藍海廝殺】

獵手們虎視眈眈,接連入場。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0多家企業加入“飛車混戰”。這中間,不僅有波音、空客這樣的老牌飛機制造商,還有吉利、豐田爲代表的傳統汽車製造商,更有騰訊、Uber這樣的科技公司,以及迎着風口成立的一大批飛行汽車製造專業公司。

“獵手們”步伐不一,有的已經進入預定交付階段,有的正在進行飛行測試,還有的依然在原型機階段探索。

比如騰訊出資9000萬美元領投的德國飛車公司Lilium,目前Lilium jet飛行器可以搭載4名乘客和一名駕駛員,主翼展達10米,續航里程可達300公里,最大時速可達300KM/h。

效果圖是這樣的,大家可以品一下:

▲圖片來源:Lilium官網

2020年8月,日本公司SkyDrive發佈的飛行汽車原型車首次試驗視頻,效果是這樣的:

這是一款單座飛行車高2米、長4米、寬4米,大約相當於兩輛汽車的佔地面積。珍珠白外觀,靈感是來自鳥兒和天空中的浮雲。在測試過程中,飛行車在試驗場上空飛了約4分鐘,開發者表示,飛行時間最長可達30分鐘。

不得不說,至少日本人在審美上勝了。

Uber顯然也有着宏偉計劃。比如2018年Uber推出了“Uber Air”空中出租車,並宣稱要在2023年開始提供服務。

谷歌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支持的飛行汽車初創企業Kitty Hawk,則重點打造飛行汽車Heaviside。嚴格來說,這是款超輕型飛機,全電動垂直起降,續航里程約合160公里,主打超靜音,不過目前還在概念階段。

國內汽車新勢力小鵬也來湊熱鬧。去年9月,小鵬汽車成立飛行汽車公司——廣州匯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小鵬匯天發佈名爲“旅航者T1”的低空飛行汽車。效果圖如下:

▲圖片來源:匯天航空航天官網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話滿滿雞血:

“我相信,總有一天飛行汽車會誕生,我們也能更自由地在城市低空穿梭出行。”

3月20日,何小鵬在參加節目《遇見大咖》表示,2021年底就可以造出飛行汽車。

不過現階段,說起飛行汽車市場的領頭羊,還得是這兩位:

氪金型選手中國吉利和技術型選手荷蘭PAL-V。

吉利在空中出行業務領域的佈局,方法簡單粗暴:買。

被吉利相中的是美國一家科技公司Terrafugia(太力)。這家公司很傳奇,由麻省理工5個學生於2006年創辦,公司宗旨寫得很清楚:致力於研發飛行汽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2009年,Terrafugia推出了概念車型Transition,還在美國完成了首飛。飛行和着陸都全部順利完成,其也成爲世界上第一臺可操作、能在地上跑,還能飛上天的飛車。

此後十幾年,Terrafugia一直是飛車領域的技術扛把子。2017年,暗中觀察許久的中國傳統汽車業大佬吉利大手一揮,把Terrafugia收入囊中。

過去十餘年的發展中,Terrafugia沒有真正走上商業化的道路。被吉利接手之後,無論是在資金、技術,市場化上,Terrafugia都得到了更多助力。

以Terrafugia爲主體,2020年9月15日,吉利成立沃飛長空,並將其作爲公司通航戰略的核心載體,主要業務爲各類無人機和飛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運營,爲新通航跨界生態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經過多年迭代,Transition擁有可以摺疊的機翼,在路面行走時,整車寬度跟傳統汽車差不多,可在1分鐘內由地面行駛模式切換到飛行模式。準備起飛時,機翼伸展開約爲27英尺(約8.22米),收回後可以停到普通的車庫中,和普通汽車一樣,它的方向盤也是圓形。

據報道,Transition採用混合動力技術,設計最大起飛重量約850公斤,巡航速度每小時167公里,巡航高度可達3000米,航程可達670公里,可搭載兩人,油耗僅相當於2.0T汽車的油耗。

今年1月15日,Transition獲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適航證書,爲該類飛行器獲得的全球首張適航證書。

▲FAA頒發給太力飛車的適航證書 圖片來源:吉利科技

FAA的適航證書有多少含金量呢?它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爲民用航空器及各類配件頒發的“安全證書”,即民用飛機可以合法上天的必須證書,是全球最難取得的證書之一。

也就是說,吉利這款“太力飛車”已經可以在美利堅的土地上合理合法自由飛翔了。

2018年起,“太力飛車”開始對外接受產品訂單,但只在美國銷售,而且要求駕駛這款汽車的人需要同時擁有普通汽車駕照和飛行員執照。這款產品計劃2024年前後,在中國市場推出。

2019年9月,吉利繼續氪金,領投德國飛行汽車公司Volocopter,又拉來戴姆勒股份公司參投,雙方各持股10%。Volocopter成立於2011年,2017年在迪拜試飛了世界上第一個空中出租車。

投資Volocopter時,吉利就已計劃和其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並推出飛車產品計劃,由沃飛長空與新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共同運營,新合資公司將由沃飛長空控股。

按照計劃,Volocopter飛車產品計劃於2023年獲得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適航證。取得適航證後,該飛車就將在歐洲開始商業化。

有消息顯示,該產品在中國的適航認證工作也即將完成。差不多三四年後,Volocopter飛車產品就可以在中國正式推出。

至此,美國和德國兩大飛車研發一梯隊成員都爲吉利所用,可見李書福想在飛車領域拔得頭籌的決心。

除了中國吉利,另一個飛車大佬就是荷蘭PAL-V。

PAL-V的故事很簡單——靠技術硬扛。這家公司的飛行汽車測試原型機2012年首飛後,公司隨即開展了其商業產品PAL-V Liberty。

Liberty最高時速能達到180km/h,飛行最遠距離1300km,無人能出其右。2020年10月,Liberty通過了歐洲道路通行考試,拿到正式牌照,也就是說,PAL-V現在已經可以上路了。

自2015年起,PAL-V Liberty就開始陸續通過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航空認證,計劃於2022年完成,之後,Liberty也可以合法起飛。

2018年,PAL-V Liberty開始接受預定,成爲全球首款量產飛行汽車。

但這車賣的也屬實貴,Liberty Pioneer預計售價59.9萬美元,Liberty Sport預計售價39.9萬美元,打工人也只有看看的份兒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中國本土還有一家實力相當不錯的飛行汽車製造公司億航。今年3月,億航放出消息,要推出續航里程400公里的垂直起降電動飛機。如果能實現的話,這個續航里程將超過美國的Joby Aviation和德國的Lilium。

在被歐美獨霸的飛車研發市場上,算是一朵難得的奇葩。

【售價百萬起,續航5分鐘】

出行、貨物運輸、醫療急救……飛車玩家們打滿雞血,暢談令人心馳神往的行業“錢”景。

中信證券在2020年2月發佈的研報顯示,預計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鑑於飛車產品大部分處於飛行測試階段,只能少量實現預定和交付,預計要實現規模發展至少還需要20年。

風颳得越來越大,卻不一定能讓豬起飛,20年也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2018年,奧迪、空客展示了Pop.Up Next飛行汽車原型,1年後卻叫停了該計劃,並表示要探索新的方向。

Kitty Hawk關閉了Flyer飛車項目,因爲在商業化上,Flyer項目找不到合理模式。

Uber曾計劃於2023年在達拉斯與洛杉磯全面實現空中出行,眼看已熬到了2020年年末,卻架不住燒錢太快,不得不把空中叫車部門出售給了Joby Aviation。

沃飛長空的初代Transition於2010年接受預定,交付時間一再推遲,9年後才順利交付。

燒錢不說,現在汽車頭部們的主要角力場還是新能源車,很多大佬分身乏術,能給飛車的資源肯定相對較弱。

況且,飛車想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技術性、安全性、政策防線和大衆心理接受度上,道阻且長。

最大的難點在於動力不足。

目前,飛行汽車採用的主流模式是基於電動垂直起降技術(eVTOL)的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飛行器靠電力發動,不需要滑跑助力,就可以起飛和着陸。

這也是很多人吐槽的,eVTOL飛行器根本算不上飛車,最多算個大型無人機。

Transition和PAL-V之所以能在天上續航能力更強,在地面上也跑得起來,是因爲它們採用的是混合動力和純汽油,並非純電動。

這就意味着,大部分依賴於電池eVTOL飛車,續航能力嚴重不足是通病。

前文展示的日本SkyDrive SD-03概念飛車,就算滿電續航,目前也只能維持可憐的5-10分鐘。

馬斯克也琢磨過飛車續航的問題,結論是鋰電池能量密度至少要達到400Wh/kg,但即便特斯拉Model 3使用的21700圓柱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也只有300Wh/kg。

以目前的鋰電池技術,即使使用的是現有能量密度300Wh/kg的NCM 811三元鋰電池,電池組重量也會達到48kg。

這對飛行汽車來說太沉了,電池技術有限意味着續航能力的有限和載人數量的限制。

“花了200萬元,續航5分鐘。”在人們看來,這可不是一種好體驗。

原本不溫不火的氫燃料電池被視作一種解決方法。一家名叫Alaka'i Technologies的飛行汽車公司發佈了一款氫動力飛行汽車Skai,可以搭載4名乘客和1名飛行員,航速能達到每小時118英里,最多能飛400英里。

不過從全球範圍來說,短期內氫燃料電池成爲主流新能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爲氫燃料電池成本太高了,即便是財大氣粗的戴姆勒,也在成本壓力下選擇了放棄。

另一個技術難點是噪音問題。

按照現行標準,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超過60分貝、夜間超過50分貝就算擾民。目前,在約450米的高度,一般直升機大約會發出60分貝的噪音。

在沒有解決這個技術難點前,試想一下,一輛輛飛車從正在安靜曬太陽的你頭頂轟隆隆排排過,你會不會想口吐芬芳?

在這一點上,Kitty Hawk倒是帶來一些好消息,其宣稱旗下飛車Heaviside低空飛行時噪音不到40分貝,但目前還沒有看到成品。

不過,對於99%的人來說,最大的擔憂還是安全性:

會不會墜落砸到地面行人?會不會飛着飛着突然沒電?空中撞車了怎麼辦?

這不是沒有先例。2015年,斯洛伐克公司AeroMobil飛車試駕時墜落,駕駛員跳傘逃生。2018年,底特律的一輛混合動力飛車也在試飛時墜毀。

上天可不是那麼好玩的,爲了保命,開飛車得先學會跳傘。

“如果未來的飛行汽車像現在的汽車一樣普遍,不可避免的,人們不會始終細心地維護自己的載具,他們開始敷衍將就,直到某個鬆了的輪轂蓋從天而降,砸死某個倒黴的路人。”馬斯克有過這樣的擔憂。

爲了解決空中交通,倒是有先驅者已經在開發空中地圖導航。比如成立於2015年的美國加州公司AirMap就在空域信息智能管理上發力,明智地躲開了打成一片的飛行器玩家。

這麼多技術bug(故障),讓很多人不待見飛車:

“能跑能飛的飛行汽車,飛不過飛機,跑不過汽車,以當前的技術條件,結果就是不倫不類。”

除此之外,政策是飛行汽車是最大的紅線。

至少就目前來說,國際上並沒有針對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運營方面的法規。

拿飛行高度這一條舉例,我國現行最低安全高度平均爲500米,2016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擴大低空空域真高至3000米的目標”。

在飛個無人機都要偷偷摸摸的當下,想要在離地面300-600米的高度飛人,這政策難度,可以自行想象。

高昂的成本也限制商用的範圍。

目前,已有售價信息的飛車普遍在200萬至300萬人民幣。這價格,買輛敞篷豪車或者買個直升機它不香嗎?

爲了保障人身安全,駕駛飛車前還需要考個飛行執照。

細品一下,恍然大悟,哦,這是赤裸裸的人民幣遊戲。

二十年後,這個世界大概是這樣的:富人們駕駛飛車,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從自家後花園飛到繁華市中心,打工人們依然在辛苦地擠地鐵通勤。

一切的一切都離普通人太遙遠,或許唯一可以研究下的就是這些公司的股票。

炒作飛車的確能帶來不少好處。比如,通用汽車在展示了旗下凱迪拉克飛車後,股價大漲,市值接近700億美元,創下近十年來最高紀錄。

小鵬汽車也被質疑是在靠飛車賣概念做宣傳拉融資,畢竟在電動汽車領域,小鵬現在都沒佔到什麼便宜。

其實,與其說我們追求的是一臺飛車、一個傳送門、甚至光速轉移機器,從本質上說,我們想要的是極致的速度和效率。而飛車則是我們尋找解決交通問題根本方法的嘗試。

但我們不能因爲把兩個不同的東西合在一起變成新的東西,就嘲笑鄙夷它創新不足、不倫不類,更不能因此拒絕這種關於創新的嘗試和艱難摸索。

沒有現實意義不代表沒有未來意義。畢竟人類都有2050年乘星際飛船移居火星的計劃了,跟這比,飛行汽車就是小case了。

想象一下,20年後,當你直起腦袋仰望頭頂,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

然後對着天空大吼一聲:

“臭得瑟!”

1.《飛行汽車:未來智能出行方式》 中信證券

2.《全球首個氫動力飛行汽車Skai正式發佈》 氫能首席觀察

3.《Q3虧損近11億美元,Uber再賣空中出租車業務》 36氪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