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清除遇瓶頸 專家籲:抹片、HPV檢測應並行
推動抹片篩檢及風險族羣疫苗施打後,臺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每十萬人口7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每十萬人口4人仍有距離。臺灣癌症基金會董事賴基銘(左3)、東亞婦癌研究學會理事長賴瓊慧(右2)等專家表示,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低谷,難再上升。記者林琮恩/攝影
推動抹片篩檢及風險族羣疫苗施打後,臺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每十萬人口7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每十萬人口4人仍有距離。專家表示,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低谷,難再下探,改變篩檢政策,轉型爲符合國際趨勢的HPV檢測結合抹片篩檢,勢在必行。
臺灣癌症基金會董事賴基銘表示,隨抹片檢查、疫苗問世,世衛組織將子宮頸癌認定爲可清除的癌症,在臺灣推動子宮頸癌公費抹片檢查後,子宮頸癌發生率截至2021年已下降至每十萬人口7.01人,未達世衛組織子宮頸癌清除的每十萬人口小於4人目標,但「發生率下降已達低谷,很難再下探,亟需新策略。」
隨HPV疫苗接種普及,由HPV感染引發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大幅下降,以子宮頸抹片爲主的防治策略應該調整,建議政府應將子宮頸癌篩檢政策,逐步轉型爲「以HPV檢測爲主」,配合疫苗施打,才能儘早達到HPV清除目標。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起擴大補助婦女HPV檢測,35歲且3年以上未做子宮頸癌篩檢婦女、46歲以上且6年以上未做子宮頸癌篩檢婦女,可至醫院受檢,若結果呈陽性者,建議進一步至婦科診所或醫院進行抹片檢查。
臺灣臨牀細胞學會監事王業翰表示,子宮頸癌是篩檢癌前病變,在距離癌症發病時間較短時才能測出;HPV檢測則是檢測癌症危險因子,可幫助臨牀醫師判斷民衆罹癌的風險等級;子宮頸抹片篩檢覆蓋率不足是臺灣防治罩門,建議以「抹片協同HPV檢測」方式,在長期未接受篩檢的婦女至醫院就診時,一次精準檢測,揪出罹癌高風險族羣。
東亞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說,隨HPV疫苗接種計劃推廣與檢測技術應盡,子宮頸癌篩檢政策「已面臨新的轉捩點」,國外已有不少國家推行以HPV檢測爲主的篩檢策略,這是必然趨勢,但必須找出合適臺灣的檢測模式;篩檢政策應評估不同年齡、風險和屬性族羣,例如首次篩檢者或6年未篩檢者提供子宮頸抹片合併HPV檢測模式。另,已有自行採檢的方式正在研發當中,可提升篩檢率,但尚須等待臨牀試驗印證成效。
臺灣癌症基金會經舉辦多場專家會議,提出臺灣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轉型的短期計劃建議:25-29歲予以抹片檢查;3年內有做過抹片檢查者,每3年一次HPV篩檢或抹片檢查;30歲以上未曾篩檢者,建議同時接受HPV篩檢與抹片檢查。
臺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鵬惠表示,HPV檢測可篩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或癌症高風險族羣,給予定期追蹤,必要時銜接治療,可讓癌前病變提早發現,不必進展至癌症;根據臨牀研究,抹片檢查正常、HPV檢測結果陽性者,後續追蹤發現罹癌者佔比約4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