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孩子的4句話,句句如刀割,很多父母甚至天天掛在嘴邊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上,由於經驗不足、能力有限,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爲了讓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做父母的,也難免會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

不過,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作爲新時代的父母,已不再像老一輩那樣輕易用體罰來管教孩子了。

相反,我們更喜歡用“語言”來引導和糾正孩子,希望他們在我們的語言激勵中,更好的成長。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言多必失”,作爲父母,即使我們是真心的、全心全意爲孩子着想,也很難做到“言出必益,語無虛發”。

所以,生活中,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無意間使用負面的言論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

比如,以下四類話語,便是心理學家公認的對孩子傷害最深的,然而,許多父母卻在不經意間天天把它們掛在嘴邊。

01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作

爲人父母,我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一路成長,一路優秀。

但有時候,看到孩子老犯些簡單的錯誤,或者他們的行爲不如同齡孩子,或者跟我們的預期相差太大時,心裡難免會有些焦慮和失望。

比如,我家鄰居,每次輔導剛上小學的女兒寫數學作業時,面對連最基本的數學計算題,都遲遲不會做的孩子。

就總忍不住用“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我看你永遠都學不會這個,真是太笨了!”,等類似這種貶低性的詞語來批評孩子。

卻不知,以上種種貶低性的話,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孩子的內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父母持續的貶低和羞辱性的言論,會導致孩子內心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感,認爲自己真的如父母嘴裡說的一樣笨,一無是處。

長期下去,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性格變得內向,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對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

02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奶奶家去!”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無計可施,壓力過大或者情緒失控,甚至是跟孩子開玩笑時,總會下意識的對孩子說出類似上述恐嚇性質的話語。

以爲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迅速聽話,改正錯誤,但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往往適得其反。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指出:父母的威脅和恐嚇,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困惑,從而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和情感發展。

相比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他們往往很難區分父母的哪些恐嚇是真的?哪些恐嚇是假的?

偶爾說一兩句可能沒事,但這樣的話說多了,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壓抑,恐懼不安……

認爲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開始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否真實?

從而導致他們變得膽小、敏感,導致親子關係疏遠,甚至使得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未來發展。

03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人都是有攀比心的,作爲父母更是如此。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的成績、某項能力能超越別人家的孩子。

所以,當他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表現得比自家孩子更出色時,總會忍不住說上一句“你看看人家小明,你再看看你!”

希望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讓自己的孩子能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與他人的差距,從而更加奮發向前,變得更加優秀。

殊不知,父母的這種比較,多半都是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與自家孩子的缺點對比,本身沒有什麼可比性不說,還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衆多負面影響。

在某乎平臺上看到一個“當父母對你說別人家的孩子,你什麼感受?”的提問。

其中一位網友的回答,獲得了衆多網友的點贊!

從最開始的愧疚、無言以對,再到後來的憤怒,到現在的麻木……

深深的自我否定以及不自信,原來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不優秀的我不配得到他們的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着不同的興趣、能力和成長速度,如果總是拿孩子跟別人比,特別是只看學習成績,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只在於考高分,忘記了自己還有很多其他優點和潛力。

時間久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產生自卑情緒,甚至失去自信。

04 忽視與冷漠

語言有顯性的,就有隱性的!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語言暴力,除了以上三類顯性的、肉耳可聽的顯性的語言,還有一類嘴巴不說,耳朵聽不見的,隱性的語言暴力——忽視與冷漠!

一項針對兒童心理健康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長期遭受父母忽視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爲問題,他們可能在學校表現不佳,社交能力較弱,甚至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發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震驚世界的連環殺手案——泰德·邦迪案!

泰德·邦迪的母親未婚生子並遭人拋棄,他從小便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這種家庭背景導致他在成長過程中情感上長期被忽視。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邦迪,逐漸形成了害羞、不自信的性格,不善於與同齡人交流,難以建立親密的社交關係。

中學時期,他就表現出侵略性和性偏執的行爲,通過盜竊、僞造身份等方式來包裝自己,試圖掩蓋內心的空虛和不安。

直到1970年,邦迪開始實施一系列謀殺案,其犯罪手法殘忍至極,令人震驚!

據統計,邦迪在1973年至1978年間至少殺害了30名年輕女性,真實的被害人數量可能超過100人。

專業人士分析認爲:邦迪的這些罪行不僅是他內心孤獨、憤怒和不滿的爆發,也是他試圖通過暴力來填補自己童年情感被忽視的一種極端方式。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加大,很多父母,爲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較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對孩子表達出的情感不予迴應。卻不知,這種冷漠的態度,逐漸就會在孩子的心中築起一道高牆,將他們與孩子隔絕開來,

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便會出現各種心理和行爲問題,比如性格懦弱膽小,孤僻執拗,在學校表現不佳,交不到朋友,甚至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最後寫給父母的話】

語言,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負面的。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積極激勵的語言,可以成就一個孩子,消極負面的語言,亦能摧毀一個孩子的信心和希望。

作爲父母,希望你看完此篇文章後,能反思下自己,是否經常無意間對孩子講以上4句話。

如果沒有,希望你能繼續保持,如果有,請一定要從現在開始,立刻改正,因爲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超於“棍棒”。

最後,願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用愛和智慧去陪伴他們,讓他們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