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的壞事都想不起來? 心理學揭「不道德失憶」真相

▲常常忘了自己做了什麼「壞事」,你也有不道德失憶嗎?(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文/Wen-Jing Lin (UCL)大家或多或少都做過些壞事,這種壞並非要你擄人勒索,而是那種不一定稱得上犯法,但以狹義標準仍違反了道德準則。比方說,在考爛了的考卷上僞造家長簽名、約會過頭謊稱路上塞車……之類。你上回做這種事是什麼時候,還記得當時的細節嗎?

關於我們對不道德事件記憶,Kouchaki與Gino兩位研究者在一連串實驗當中發現一個一致的現象人們能夠回憶自己經歷過的各類事件,但當我們在回憶自己做過的不道德事件時,回憶卻特別模糊,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爲不道德失憶(unethical amnesia)。

研究當中,參與者做了哪些不道德的事呢?

在一連串的七個實驗中,其中有個小實驗是這樣進行的,研究者邀請參與者前來實驗室預測銅板正反面遊戲。遊戲開始前,桌上會放着10張一美元的鈔票,參與者總共要丟十次銅板。每次丟銅板之前,他們要先猜待會丟出來會是正面或反面朝上,猜對一次就可以拿走面前的一張鈔票。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銅板並不是真的銅板,而是電腦上的虛擬銅板。因爲環境佈置、電腦畫面設計等種種因素,參與者會以爲,只有自己知道銅板丟出來的結果。於是,爲了多拿幾張鈔票,有人就選擇說謊。比方說,明明猜正面電腦上的結果卻是反面,理論上是不能拿鈔票,可是有人卻爲了拿錢,選擇欺騙研究者說自己丟出了正面。面對這種情形,研究者實際上其實知道參與者每次丟出的結果,所以得以暗中紀錄了大家是否說謊。

結果在70位參與者中,有42.9%的人說謊多拿了錢,其他57.1%的人則完全據實以報。兩週後,參與者再度被請回實驗室,他們被要求要回憶兩件事,一是兩週前玩丟銅板遊戲的細節,另一則是兩週前那天晚餐的細節。結果發現:關於晚餐記憶的清晰程度說謊者跟誠實者是一樣的;但是關於丟銅板遊戲的記憶,說謊者的記憶比誠實者還要模糊。顯示說謊者整體而言記憶能力並沒有比較差,只有對於自己說謊這件事的記憶記得比較不清楚罷了。▼說謊者並非記憶力差,而是對自己說謊這件事記憶模糊。(圖/取自librestock網站

上述這個例子只是七個實驗中的一小部分。在其它實驗中,有的是比較參與者現實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爲跟非不道德行爲的記憶;或是請他們想像自己是劇本里面做壞事的主角,事後再回憶劇本內容。不論是哪種情況,研究者都有觀察到「不道德失憶」。這種失憶在事件發生後之後並沒有馬上出現,而是隔了一段時間以後纔出現,研究者至少在事件發生兩天後、四天後、兩週後都有觀察到這個現象。如果是關於別人做的壞事的記憶,倒是沒有特別模糊。「不道德失憶」的嚴重程度,甚至可以預測人們會不會再度犯下其他的「小惡」!

一般而言,人在違反心中的道德準則後,會產生兩種情緒:罪惡感(我做了壞事!)與羞愧感(天啊我真是一個壞人!)。罪惡感通常是在行爲當下或過後立即產生,羞愧感則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的。羞愧感跟情緒或焦慮疾患有關連,但罪惡感卻沒有。或許人們爲了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或許爲了維持虛假的良好形象,因而有意或無意地抑制自己回憶這些不光彩的往事吧。

參考文獻

Kouchaki, M., & Gino, F. (2016). Memories of unethical actions become obfuscated over ti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22), 6166–6171. http://doi.org/10.1073/pnas.1523586113Kappes, A., & Crockett, M. J. (2016).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 Rose-Colored Hindsigh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0(0). http://doi.org/10.1016/j.tics.2016.06.009Tangney, J. P., Stuewig, J., & Mashek, D. J. (2007).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345–372. http://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6.091103.070145本文經授權轉自:哇靠心理學